【現(xiàn)場】
一個舞臺一個人物
三個劇種三種唱法
三位阿搭嫂同臺演出,兩岸民間藝術走向創(chuàng)新合作
瞧,那個總是好心辦壞事的阿搭嫂登臺了,還是那個大家笑著笑著就愛上了的熱心人。昨晚,2018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jié)在廈開幕,首場演出就挑中了載譽無數(shù)的《阿搭嫂》。不過,這回,可一下子上來三位阿搭嫂。
三位阿搭嫂分別是梅花獎得主、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團長吳晶晶,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老師李文勛,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老師邱秋惠——一個舞臺、一個人物、三個劇種、三種唱法,臺下的觀眾驚呆了!“第一次聽到要這樣演,我自己也驚呆了。”吳晶晶笑著說。
這部廈門劇作家曾學文2006年的作品,在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的演繹下,到過臺灣、去過北京,拿過國家級榮譽,據(jù)說還曾有臺灣戲迷追去北京看它登臺。這次,喜愛這部戲的臺灣戲曲學院青年劇團客家戲?qū)W系老師李文勛更是把《阿搭嫂》修編,將高甲戲、歌仔戲、客家戲三個劇種搭在了一起,根據(jù)三個劇種語言、肢體、音樂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分別演繹劇中不同階段的故事,還創(chuàng)造了三位阿搭嫂同臺的場景。臺灣把這種形式稱為“三下鍋”。
“‘三下鍋’是臺灣近幾年開始的一種藝術嘗試,之前做過京劇和客家戲的融合。這次《阿搭嫂》的嘗試可以說是成功的。”曾學文認為,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在于融合的同時還保留了三個劇種各自的特點。在他看來,這種交融會是兩岸文化合作一個新的方向,未來兩岸的“三下鍋”還會源源不斷地出現(xiàn)。
臺上,三位阿搭嫂又一次站在一起,用三種方式演繹同一個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今年6月,“三下鍋”的《阿搭嫂》亮相臺北,受到當?shù)赜^眾熱捧。昨晚在廈門藝術劇院的演出,是該版《阿搭嫂》第一次在大陸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