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不理解引老人擔憂
談及創(chuàng)作《鰲園石刻楹聯(lián)》的初衷,今年76歲的陳晚生說,這要從去年3月底,集美鰲園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說起。
當時,游客數(shù)量急劇增加,陳晚生作為嘉庚文化志愿者的一員,幾乎每天都要在鰲園里為游客答疑解惑。正是因為此次志愿服務經(jīng)歷,陳晚生有足夠多的時間了解這座閩南“石雕博物館”。“我發(fā)現(xiàn)游客對鰲園里的石雕楹聯(lián)很感興趣,但不少人都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有些導游解釋得也很含糊。”陳晚生告訴記者,他把園中的楹聯(lián)一副副地手抄下來進行查閱,但其中的不少楹聯(lián)他也看不懂。
于是,陳晚生找到了自己的好友馮沿江。馮沿江曾參與《集美尋珍》系列叢書編寫工作,當他看到陳晚生抄來的楹聯(lián),甚是歡喜。原來,早在1988年他首次參觀鰲園時,就曾在園區(qū)門口購買過一本《鰲園石刻拓本》。馮沿江告訴記者,當時這本書里記錄了郭沫若寫的一副關于鰲園的楹聯(lián),從那時起,他便對鰲園的楹聯(lián)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于是,當好友陳晚生提出想要聯(lián)合整理翻譯鰲園楹聯(lián)時,兩人一拍即合,在之后的一年時間里,他們全身心投入到這項工作中。
百般查閱只為精確解讀
今年已是80歲高齡的馮沿江告訴記者,通過梳理,鰲園里共有67副楹聯(lián),分布在園區(qū)內的風格各異的石雕之上。他指著集美解放紀念碑上的兩副楹聯(lián)告訴記者,這兩副楹聯(lián)不認真看,很容易混淆。“為了分清這些楹聯(lián),不知道跑了多少趟鰲園。”
在整理中,最難的還是對楹聯(lián)意思進行解讀。曾有一對楹聯(lián)就難住了兩位老人。“喬木認前痕劫后能酬經(jīng)始志,菁莪期遠蔭老來猶抱濟時心。”馮沿江說的這對楹聯(lián),正是刻在陳嘉庚陵墓上的楹聯(lián)。
“楹聯(lián)中的‘喬木’和‘菁莪’,初看以為是寫鰲園里的草和木。”馮沿江向相關學者請教,該學者認為是比喻“堅強的男子漢”和“柔弱的女子”。馮沿江聽后越想越不對勁,于是,他和陳晚生分頭查辭典尋找相關典故,《辭海》查不到,便學著上網(wǎng)查資料。前后折騰了近一年,最終馮沿江在《文選·顏延之<還至梁城作>》里找到了“喬木”,寓意為故國和故里,后又在《詩經(jīng)·小雅》找到“菁莪”,寓意為樂育賢才。馮沿江表示,這對楹聯(lián)是贊頌新中國成立后,陳嘉庚回鄉(xiāng)定居,興學育才,興建鰲園,為民造福。
想編成冊子以更好傳播
記者獲悉,目前這本《鰲園石刻楹聯(lián)》并未對外銷售,里面整理的67副楹聯(lián)主要分為四類,即為“描寫集美鰲園的壯麗景色”“講述陳嘉庚興學的功績”“歌頌新中國的美好生活”“寄托中國復興的美好夢想”。
陳晚生告訴記者,書里還有23副未翻譯的楹聯(lián),其中一部分是白話,一讀便懂,還有一部分是他們未能完全明白其寓意的。
“文史專家彭一萬在給這本書寫序時,建議把楹聯(lián)及其解讀部分編成通俗易懂的小冊子,供游客了解。”馮沿江十分贊同,他表示,楹聯(lián)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通過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表達出多種寓意,他們也希望游客來鰲園參觀并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能真正感受鰲園里特有的石雕文化,雖然他們所解讀的不一定全部正確,但希望能帶給游客一些參考。
原標題:游客觀楹聯(lián)有了“參考書” 集美兩位老人聯(lián)合編著《鰲園石刻楹聯(lián)》
原鏈接:https://news.xmnn.cn/xmnn/2018/04/20/10035133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