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西浮梁縣
有一位叫余二妹的老太太火了
86歲了,連50塊的衣服都舍不得穿
卻5年花600萬
造了一座鮮為人知的千年瓷宮
在海滄
也有一位癡迷收藏的老師
在學生和家長的朋友圈火了
他17元起步,將大部分工資投資古董
堅持30多年
搞了個文化收藏館
這位老師叫林細平
北師大廈門海滄附校的美術老師
繪本《周起元傳奇》的主要參與者
你不認真了解的話,你會覺得不靠譜,
更別說“1號男嘉賓,如果我們結婚的話……”
家長們說,就是這個
看似“奇葩”、“不務正業(yè)”的老師
把“收藏文化工作室”開設在校園里
通過自己的專業(yè)和收藏
給學生們拓寬了更廣闊的文化視野
學生們說,林老師的課生動有趣
“他的收藏文化工作室就是個博物館”
“可以從收藏了解燦爛的中華文化”
“可以從歷史構件了解美學的概念”
……
林細平
一個有著30多年收藏經(jīng)驗的
福建省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
泛黃的宣紙、壇壇罐罐、古錢幣、書畫等古董
他的收藏文化工作室
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文化課程”
一起來看看
里面有哪些精品
卷龍
卷龍是紅山文化標志玉器之一。在紅山文化大墓中,卷龍多位于墓主的身軀上面,可穿繩佩于胸前,應是當時的一種禮儀用玉和宗教用器。
良渚獸紋玉璜
良渚玉器就是良渚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的玉器。主要出土于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玉器的材質為透閃石,其硬度達摩氏4—6度。
春秋雙龍紋玉璧
璧是中國傳統(tǒng)玉禮器之一,多為圓形。先秦時,壁、琮、璋、璜等物被稱為祭玉和瑞玉,用于祭祖和朝覲等禮儀。到漢代,祭玉和瑞玉的使用已漸趨衰落。
戰(zhàn)國三山鏡
戰(zhàn)國時期,日用青銅工藝得到迅速的發(fā)展。銅鏡——這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那時以空前的規(guī)模和速度蓬勃發(fā)展起來。
唐代長沙窯花鳥紋執(zhí)壺
執(zhí)壺,又稱注子、注壺,最初的造型由青銅器發(fā)展而來,作為一種酒具最早出現(xiàn)于隋代,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日用生活器皿,執(zhí)壺在唐宋元明清的各個窯口均有燒造,且極具時代特征。
宋代建盞
建盞是宋人斗茶的用具。經(jīng)過學者研究證實這些刻有“供御”、“進盞”的建盞是宋代朝廷專門為皇帝定制的,全部由當時建窯頂級大師(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級工藝大師)親手燒制。
明萬歷克拉克青花大盤
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捕獲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船上裝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產(chǎn)地,歐洲人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
清代:燒藍銀飾
燒藍工藝又稱點藍工藝、燒銀藍、銀琺瑯,是以銀作胎器,敷以琺瑯釉料燒制成的工藝品,尤以藍色釉料與銀色相配最美而得名,作品絢麗、明快,別具一格。
蔡新書法
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號葛山,別號緝齋,福建省漳浦(今漳浦縣大南坂下樓村林西墘)人,清朝大臣。
何紹基書法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士。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
民國湖南五百文試鑄銅幣
河南銅元局(后改為河南機器制造局),于1933年制造的試鑄樣幣。其直徑45毫米,厚3.毫米,重37.克。
除了以上
還有這些
古人戴在頭上,用來束發(fā)的玉發(fā)箍
德化白瓷龍虎杯
寶福局特鑄康熙生辰紀念幣
茶馬古道貿(mào)易錢
還有好些商局票據(jù)、僑批等
當然,還有兩個壓箱的寶貝
元代青花鳥食盤
青花瓷生產(chǎn)于唐代,興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傳統(tǒng)瓷器含蓄內(nèi)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
林細平說,下面這個比元青花鳥食盤更珍貴!
隋代:油滴罐
油滴釉屬于鐵系結晶釉,其特征是鐵氧化物在黑釉表面析晶后,形成的斑點狀花紋,類似水面上漂浮的油珠,這種陶瓷的釉色被稱為油滴釉。
收藏工作室具體有啥功用
林細平這樣說
↓↓↓
學到了什么
學生們這樣說
↓↓↓
如何愛上了收藏,林細平是這么講的
我是惠安人,2005年來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校任美術老師,已在海滄安家立業(yè)。七八歲的時候,我就愛上了校門口叫賣的“火花”(火柴盒上的畫紙),開始收藏,后來收藏起香煙盒。
再后來,我開始收藏各種連環(huán)畫,還以租養(yǎng)藏的方式賺錢,攢夠了再去買書,如此循環(huán),收藏不少。
在泉州上師范期間,我開始喜歡去市區(qū)后城街一帶,逛逛古董市場。當然,真正的收藏是在師范畢業(yè)后。1986年9月15日,我拿到了第一個月的工資:47元。30元給了父母,我剩下的17元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買了幾十套“火花”,擴大古董“庫存”。直到現(xiàn)在,我每個月的大部分工資,都花在“古董”上。幸福的是,我的愛好得到了家人長期支持。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周末都是起早摸黑,上“古董市場”與人砍價“淘寶”。千辛萬苦得到“寶貝”后,才知道那是“打眼”(因為占小便宜,被別人騙買了假貨)的結局。
收藏者必經(jīng)的“酸甜苦辣”考驗,我都經(jīng)歷過,但每一次,自己都必抱著一顆平常之心泰然處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對自己身心有益。
隨著藏品的日漸豐富和藏友間的交流,我慢慢地把收藏的專題,定位在中國古錢幣、瓷器和古玉的收藏上,目前累計數(shù)千件藏品。當然,我注重數(shù)量,更注重質量。還要對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做較深入的研究,甚至對傳統(tǒng)工藝、材料、技術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
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蘭老師: 如今,林細平老師把自己的所學奉獻給學生,把收藏作為校本課程,自定教學方案、自編教學內(nèi)容甚至教材,已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所執(zhí)教的校本課程《收藏文化》深受學生們歡迎。
走進收藏的世界,你會得到一種無形的自我提升;熟知收藏文化,你的精神會更加富有。
林細平說,很慶幸自己的“收藏”,有機會在海滄這方沃土生根發(fā)芽。而文化是根,收藏的每一個物件都是文化、歷史的重要構件,很多是家風、家訓的傳家之寶,這也是海滄目前大力弘揚耕讀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作為新移民,他要通過自己的收藏和專業(yè),積極融入到海滄的文化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