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 一個泥濘村落的變化
臨近傍晚,青礁村院前社的好時光餐廳,忙碌了一天的臺胞李佩珍沏上一壺茶,回憶起過去。
四年前,她第一次走進院前社。“那是8月份的一個午后,天空下著大雨,我很清晰地記得自己穿著平底運動鞋,但是道路太泥濘了,沒辦法進村子。最后我硬著頭皮踩下去卻發(fā)現邁不開步子,鞋子已經陷在泥中。”作為青礁村的主任助理,李佩珍來到海滄一待就是四年,第一天進村的尷尬很快被陳俊雄等一群年輕人熱火朝天的干事創(chuàng)業(yè)激情所掩蓋,現在,青礁村院前社成為海滄、廈門乃至全國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樣板。
17日的活動現場,作為草根輕騎兵的代表,李佩珍首先分享了自己在海滄的這件糗事,青礁村院前社也一度從面臨拆遷的閩南傳統(tǒng)村落蛻變成遠近聞名的生態(tài)文化村落。如今,在外創(chuàng)業(yè)的院前社年輕人,紛紛回流家鄉(xiāng)建設自己的心靈家園,“空殼村”早已成為歷史?! ?這些話語觸動著大家的心弦。“青礁村的變化,鄉(xiāng)親們有目共睹!”村里的老黨員顏福順接過李佩珍的話匣子,在他看來,正是黨的政策不斷關心基層、關心農村,才讓舊村換新顏,讓村民過上幸福生活。
談獲得 作為青礁村民自豪滿滿
夕陽下,古厝里,海滄青礁村的孩子們用洪亮清朗的聲音,誦讀著古詩,蘆塘書院四點鐘學校的老師余芳正督促孩子們溫習功課。
“沒有書院之前,我在家里帶孩子,慢慢地成了別人眼中的家庭婦女。”在宣講活動的現場,余芳告訴記者,蘆塘書院的四點鐘學校改變了她,也讓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感滿滿。
如今的青礁村,鄉(xiāng)村道路拓寬了,臟亂環(huán)境減少了,古厝老宅成為耕讀文化傳播的平臺和載體,濃厚的耕讀傳家之風在村里蔓延開來。
“現在,我們每晚都會在廣場排練合唱和廣場舞,日子過得安定又幸福。”蘆塘合唱團成員顏惠英老人在一旁插話。不僅如此,村民的文明素質也提高了,像送葬、趕禮等舊風俗慢慢被改掉,文明團結互助的新風尚正在形成。
同樣有體會的還有海歸大學生村干部溫兆琦,她從國外留學畢業(yè)后來到海滄,“我要把我們海滄的一個個魅力村莊介紹到世界去。”在一次次走村入戶、村情民意的調查中,小溫已經把自己當作地道的海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