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沙坡尾木棧道沿線建筑風格更加現(xiàn)代化,也更為整潔。
臺海網(wǎng)9月2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到廈門,去哪里才能體驗“最廈門”的風情萬種?那些隱匿在老城區(qū)里縱橫交錯的街巷,那些在漫長歲月中靜靜佇立至今的老建筑,或許才是讀懂廈門這座城市的所在。
到廈門,去哪里才能真正聞到老廈門的味道?身處老城區(qū)里的菜市場和一間間寫滿歷史的老店,或許能夠打開你的味蕾記憶,街頭巷尾藏著的全是“正港”的廈門味。
地處廈門老城區(qū)的思明區(qū),是廈門的記憶,是廈門的“根”。如今的思明老城,一場由內(nèi)而外的老城有機更新,正為市民留住鄉(xiāng)愁,找回共同的精神家園。
在熟悉的鮮香里
尋找廈門味道
●“芋包王閩南茶樓”老板陳燕妮:
“思明區(qū)引入社區(qū)參與式治理工作坊,并出臺以獎代補政策,我們得到了專家的指導,通過微改造,把店面營造得更加有老廈門的特色,讓廈門的古早味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
本港白鯧魚、紅膏蟹、帶魚、絲丁魚、野生石斑……泡沫箱、大盆里琳瑯滿目的當季海鮮,讓人挑花了眼。老八市里,60歲的郭亞水正熱情招呼著客人,介紹著各種海鮮。盡管已經(jīng)把生意交給年輕一代,但他每天還是會習慣性地到攤位轉(zhuǎn)轉(zhuǎn),人多的時候順便幫幫忙。
看看活蹦亂跳的生猛海鮮,問候熟悉的客人,聞聞腥里帶鮮的味道,郭亞水,這位在八市售賣二十多年海鮮的龍海人,和老廈門人一樣,生活已經(jīng)離不開八市。索性,他就把家安在附近,如今三代同堂住在八卦埕的一大屋子里,其樂融融,“我就喜歡八市的味道。”
八市——這個緊鄰碼頭的市場,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便成為廈門受市民歡迎的海鮮集散地。從天蒙蒙亮一直到晚上8點,一撥又一撥市民來這里尋覓著餐桌上的美食。
雖然已經(jīng)從老城區(qū)的擔水巷搬到高林,但市民武泉生,隔三岔五地坐車來這里逛一圈,“不單海鮮品種最多,這里還留存著老廈門的生活氣息。”
“就連島外的市民,都會大老遠坐車來這里采購。”開禾農(nóng)貿(mào)市場管理組組長許永和說,有意思的是,八市的名氣越來越大,來廈門的游客會特地來這里買海鮮,找一家大排檔加工,享受最鮮香的海味。
活色鮮香的鷺江老城,打開了廈門人的味蕾記憶,也窺探了一座城市的古今。
離開八市走到開元路,一個轉(zhuǎn)角便是大元路。沙茶面老店濃郁鮮香的沙茶味在整條街上飄散開來;掛著“廈門老字號”招牌的“阿吉仔”店鋪前,排起了購買餡餅的長龍;寫著“難忘百年味”的賴厝埕扁食店里,坐滿了市民游客……沉淀在這里的古早味讓一代代廈門人頻頻回來,哪怕只是為了一碗沙茶面、一個餡餅、一碗扁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