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3】
時間:正月初五上午地點:輪渡碼頭
換零錢提供熱水 老少齊上陣
上午8時,輪渡碼頭廣場上已是游人如織,不少游客在公交站牌前張望,打算在這里轉車。一名游客問道:“爺爺,我想坐公交車,請問我可以換點零錢嗎?”“可以?。?rdquo;藍永生一邊答應,一邊從口袋里掏出一疊一元紙幣,每10張一份,疊得整整齊齊。“謝謝爺爺!”游客拿到零錢,連聲道謝。
一個上午,換零錢的游客就有十幾位,藍永生換出了100多張一元紙幣。從正月初一至初四,每天他都能換出這么多錢。
69歲的藍永生已經(jīng)在思明區(qū)城市義工協(xié)會輪渡服務點為市民和游客換了5年的零錢,從2012年起,每年春節(jié)他都駐守在這里,同時,他還提供熱水、藥品等服務。“哇!有免費的熱水喝,這里的志愿服務真好!”謝遠清是南安人,距離上一次來廈門,已經(jīng)過去十幾年。冬日里,喝上藍永生送來的一杯熱水,她不住感嘆廈門的變化大,廈門人的文明素質更高了。
春節(jié)期間,為了趕在上午8時讓游客喝上熱水,每天早上6時40分,藍永生乘坐第一班公交車抵達輪渡,在游客中心燒水,每壺水燒17分鐘,得連續(xù)燒上四五壺,才能裝滿40升的大桶。不顧髖關節(jié)受傷、腿腳不便,藍永生總是堅持自己來回奔波。
“還好有工商旅游學校的孩子來幫忙。”拍拍一名少年的肩膀,藍永生高興地說,正月初一到初六,和他一起參與志愿服務的還有16歲的許陽陽,他去年考入工商旅游學校汽車部。此時,許陽陽正埋頭為黎秀芳一家人解釋如何購買去鼓浪嶼的船票。黎秀芳一家人來自惠州,盡管因為船票售罄,最終沒能去成鼓浪嶼,但黎秀芳還是很滿意許陽陽的服務,“他的講解很耐心,真好!”
送走黎秀芳一家,許陽陽又迎來了新一撥游客。整個上午,他不停地說話,卻沒顧上喝口水。許陽陽說,這是他第一次在春節(jié)假期參加志愿服務,前幾天他一度感到有些疲憊,但如今已經(jīng)完全適應了。
【花絮】
幫助新疆母女
坐上動車返榕
正月初一下午,火車站南廣場上人來人往,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翁妙嬋分身乏術,她一邊忙著給身旁的五六名游客指引路線,一邊注視著坐在廣場角落的一對新疆母女。
就在幾分鐘前,翁妙嬋準備為這對母女送上熱水,但這位母親笑著揮揮手,又搖搖頭拒絕了。于是,翁妙嬋默默走開,回到人群中,繼續(xù)為游客指路。不知不覺,這位懷抱小孩的母親,已經(jīng)在風中坐了2個多小時。沒有打電話,也沒有親人來接,她們是不是遇上什么難事了?想到這里,翁妙嬋急忙上前詢問情況,一說話才發(fā)現(xiàn),這位母親說的是維吾爾語,溝通上遇到了大難題。
翁妙嬋手腳并用,使盡了全身的力氣,試圖通過肢體語言跟她溝通。幾經(jīng)周折,新疆母女在志愿者的勸說下,走進更暖和的服務站內休息。
隨后,熱心民警趕到服務站,翁妙嬋這才知道新疆母女是來廈門找家人的,但一時聯(lián)系不上。隨后,在翁妙嬋和熱心民警的幫助下,這對新疆母女坐上動車,回到福州的家中。
獨自駐守服務點
倡導垃圾不落地
正月初五下午,曾厝垵迎來一撥接一撥游客。在國辦街路口,當來來往往的男女老少手拿香噴噴的食物、大快朵頤時,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楊曉云始終低著頭,搜索著散落到地上的餐盒、塑料袋,再彎腰用拾物鉗夾起。發(fā)現(xiàn)那些實在難夾的烤串木棍,她就蹲下身,用手撿起。
由于其他同伴都回老家過年,家住廈門的楊曉云獨自駐守在思明區(qū)城市義工協(xié)會曾厝垵服務點,獨自開展志愿服務。盡管只有一個人,但她的工作絲毫沒有馬虎——她手舉宣導牌,提醒游客“垃圾不落地,請愛護環(huán)境。”她不斷往返于垃圾堆放處和綠化帶之間,竭盡所能撿拾垃圾。
“我熱愛志愿服務,即使是自己一個人,也要做好。”楊曉云笑著對記者說,“當然,要是今后有更多的小伙伴加入志愿服務,那就更好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