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貼的鄰居
見面時總會詢問康復情況,用關注支持這家人
張振艷和趙開秀夫婦倆住在原廈門瓷廠宿舍,社區(qū)小組長洪珍珍和他們同住一棟樓。洪珍珍說,她經常在樓道里看到趙開秀攙扶張振艷上下樓,做康復訓練。每次見到他們,洪珍珍都會跟他們聊上幾句,鼓勵他們要堅持鍛煉。見到夫婦倆的兒子、兒媳,洪珍珍也會由衷地說:“你們的媽媽真的很堅強、很有耐心。”雖然只是寥寥數語,但洪珍珍覺得關注就是對這家人的最大支持。
記者在社區(qū)隨機采訪了幾名居民,他們也都很關心夫婦倆,平時看到他們鍛煉,都會停下腳步詢問。夫婦倆鍛煉后休息時,鄰居也會圍過來詢問張振艷的康復情況。
夫婦倆的兒子張家超說,他經常在小區(qū)聽到鄰居稱贊父母,每當這個時候,他都會心頭一熱。“廈門是座溫馨的城市,這也是我把父母接來住的一個原因。”
溫馨的社區(qū)
“患難見真情”的故事多,還主動把救助讓給別人
在梧村街道浦南社區(qū),還有很多家庭讓人心生敬佩。據社區(qū)工作人員賴雅軒介紹,社區(qū)里有一對80多歲的老夫婦,長年照顧50多歲的腦癱兒子。由于家里離不開人,因此夫婦倆基本上很少同時出現在小區(qū)里。雖然照顧兒子很辛苦,但老人從來沒有怨言。賴雅軒說,最讓她感動的是,每次她提出幫他們做點什么時,老人都說,自己還能動,不要給社會增加負擔,把愛心留給更需要幫助的人。而張振艷夫婦倆的兒子張家超也說過同樣的話。
賴雅軒說,社區(qū)里還有一戶家庭,60多歲的妻子許女士因突發(fā)腦溢血成了植物人,老伴一直不離不棄地照顧,兒子也花了幾十萬元為母親治病。很多人都勸說放棄治療,醫(yī)生也說希望渺茫,但許女士的老伴說:“我天天跟她講話,她的眼角會流淚,說明她聽得懂。”兩年多后,許女士離世。
在賴雅軒看來,居民的故事讓她體會到“患難見真情”,家庭成員的不離不棄、堅強承擔,讓她很感動。
【聲音】
“我在浦南社區(qū)工作了十幾年,很清楚社區(qū)居民有多團結。社區(qū)居民有一部分是原廈門瓷廠員工,平時走動比較多,有什么事情要通知時,我就站在樓下一說,大家就會奔走相告。浦南社區(qū)屬于城中村,外地人比較多,有些人已經在這里生活了十幾年,成為新廈門人。廈門的溫馨感動了他們,他們也用自己的行動溫暖著廈門。張振艷和趙開秀夫婦倆給小區(qū)居民樹立了榜樣,弘揚了家庭美德,在寒冷的冬日里讓人感到溫暖。”
——梧村街道浦南社區(qū)工作人員賴雅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