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菜黑魚

? 麻油雞
失傳百年的蒜香鴨“重出江湖”,難得一見的葫蘆鴨走進尋常百姓家,令人滿口生津的凍豬手……有著悠久歷史的灌口小吃亮相紅星美凱龍,17家經(jīng)過層層篩選的餐飲名店現(xiàn)場支起爐灶為消費者烹飪,等待大家的將是擋不住的誘惑。
? 灌口小吃歷史悠久
? 由于灌口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吸引了眾多的“掘金”者。陸路有官道,驛站暢通漳州、潮州、泉州、福州、上海;海路有雙橋頭,碼頭直達金、廈、臺乃至東南亞一帶。灌口周邊地區(qū)東有后溪、鳳南、同安,西有海滄、新垵、角美,南有集美、殿前、禾山,北有長泰、山重等地,各地的生意人紛至沓來,生意一片紅火。由于有了人流、物流、錢流,灌口從此名聲大噪,成為福建省的四大重鎮(zhèn)之一。灌口老街的兩邊店面前擠滿了各種小攤小販。每天趕集人流達三萬人次,各種特色小吃隨著市場的日益繁榮遍布大街小巷。
? 灌口個體協(xié)會常務(wù)副會長、灌口餐飲協(xié)會會長周育輝說,灌口風(fēng)味小吃因此而繁榮起來,鼎盛時期有數(shù)百家,解放初期仍保存十幾家,他們是:炒面(黑狗)、紅龜(盒仔)、肉粽(鹵仔)、鹵肉(加仔)、麻糍(老婆)、饅前米果(平仔)、蚵仔煎(配仔、鱉仔、大彬)、煎包(春師)、米果條(昆仔)、湯圓(全仔)、扁食(生仔)、油炸米果(瑞林)、四果湯(乙仔)、水面(塔仔)、肉羹(星仔)、堿仔米果(婆仔)、咸炒花生(朱梅)、面茶肉粽(王仔明)、蒸芋(謝啟智)等(注括號里為經(jīng)營者閩南語俗名,真名有的難以考究)。
? 灌口小吃直到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成立)公私合營時,并入供銷社或綜合飲食店,日漸衰敗,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灌口小吃從市面上銷聲匿跡。改革開放以來,灌口小吃又逐步恢復(fù),重獲新生。近年來,灌口小吃在鎮(zhèn)政府關(guān)注下,經(jīng)常組織個體餐飲經(jīng)營戶到外面參展推介,受到廣大消費者的熱烈歡迎。很多媒體也做了專題報道,灌口小吃名聲從此名生大作,越來越響。
? 失傳百年蒜香鴨“重出江湖”
? 據(jù)傳清朝道光年間灌口浦邊村有一陳姓養(yǎng)鴨人,因每年都要淘汰部分老鴨(蛋鴨),經(jīng)常變著各種制作方法煮食鴨子。其中有一種加工方法是選用肥瘦適中、肉嫩味鮮的湖鴨,用蒜頭做主要原料并加入其它配料,腌制時必須用炒熱的花椒鹽,擦遍全身腌透,使其肉質(zhì)韌硬、味道鮮香、回味深厚。這種用蒜頭來加工的鴨子顏色玉白油潤,鴨肉微紅鮮嫩,皮肥骨香,異常鮮美,食后回味無窮,深受廣大村民喜愛。
? 每逢假日,陳姓養(yǎng)鴨人就大量加工蒜香鹽水鴨,供應(yīng)村民待客之用。后來養(yǎng)鴨人就在灌口馬路尾開了一家以鴨子為食材的聚緣飯莊,方便南來北往客人,由于制作方法獨特、口味特佳,生意非常紅火,蒜香鹽水鴨的名聲迅速傳遍閩南一帶。后來因為種種原因這種蒜香鹽水鴨制作方法卻徹底失傳了。
? 2006年,鑫聚緣餐廳經(jīng)營人陳劍志在聽了上輩老人的蒜香鹽水鴨傳說后,非常感興趣,就想方設(shè)法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整理蒜香鹽水鴨的制作秘方。經(jīng)過兩年來近百次制作試驗,終于成功蒜香鹽水鴨原汁原味制作出來。灌口浦邊村的幾位老先生在品嘗了蒜香鹽水鴨后說“有古早味,有當(dāng)年那個味道!”這道美食一上市,馬上得到廣大食客熱烈歡迎,凡到鑫聚緣餐廳餐飲都必點此道菜。曾經(jīng)失傳百年的灌口特色美食蒜香鹽水鴨終于再現(xiàn)灌口美食行列。
? 除了蒜香鴨,葫蘆鴨也是本次特色小吃之一。葫蘆鴨的做法復(fù)雜,要先將鴨子去內(nèi)臟、去骨,洗凈后裝入蔥、姜等,再清蒸。做好后的鴨子形狀肖似葫蘆,“葫蘆鴨”也因此得名。原汁原味、又嫩又香的葫蘆鴨,由于成本高,耗功夫,因此在以往也只有一些大貴人或辦大喜事才會上桌,而今也慢慢走進平常百姓家,深受百姓喜愛。
? 17家特色小吃集中亮相
? 經(jīng)過層層篩選,17家別具特色的灌口小吃亮相紅星美凱龍,其中有聚鑫緣餐廳的蒜香鴨、五香條;友愛牛肉店的牛肉折盤、牛肉面都是別具風(fēng)味,味之都的凍豬手更是讓消費者滿口生津;具有南方口味特色的高檔水餃的代名詞之稱的“阿大水餃”;宏友飯店的山豬腳;亞青飯店的海蠣炸;豪樂飯店的頂許狗肉以及魚孚肉粽、香盈大腸血、建成咸鴨、亞美麻糍、鹵鴨、鹽鴨、白炳躍魚丸、文聰肉丸、灌口第一包、芋果炸等正宗的灌口小吃都是鼎鼎有名的,店家在現(xiàn)場支起爐灶,香噴噴的令人難忘,給人帶來擋不住的誘惑。
? 這么多灌口名小吃參加活動,集體在島內(nèi)亮相,令消費者耳目一新。灌口小吃的經(jīng)營者許志煌說:“我們主要是想把一些農(nóng)村小吃推銷給城市里的人,這也是灌口的能力展示。同時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游客知道灌口小吃,喜愛灌口小吃。還有些小吃比較傳統(tǒng),不為人知,通過這次機會也向大家介紹,讓看到的人更了解我們閩南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