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溪鎮(zhèn)西部、市第二農(nóng)場坂頭橋西側(cè)500米處,有一座宋代建造的石橋——苧溪橋。石橋形式古樸,今仍保存較完好。橋全長73米,橋面寬2.60米,8個橋墩,9個橋洞。橋墩長5.20米,頂寬2.50米,朝上流方向作船頭形,墩上鋪架平直石板共九段,每段五條石板,合計45條石板(缺5條)。每條石板長5米左右,寬0.5米,厚0.35米。該橋建于北宋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重修于乾道年間(公元1165——1173年)。?
據(jù)《同安縣志》載:“苧溪橋在仁德里,去城西三十五里。(隆慶客志):溪源出自白桐岑,谷中經(jīng)蛇蟒所翻蟄,故其水多黑,涉者患瘴癘。宋大觀中邑人徐誠始石為橋,后圮,乾道中其孫應(yīng)昌及道士法昌重修”。《福建通志》也有同樣記載。?
古代文人墨客曾為苧溪橋和苧溪風(fēng)景寫下不少詩作,如元代鄧子實《苧溪》詩云:?
日照松梢宿雨乾,秋風(fēng)剪剪作輕寒,?
青林缺少云山好,更過橋西仔細(xì)看。?
清代黃道泰詩云:?
浴霖溪邊路,迢遙一徑斜,?
云橫山兩段,橋斷路三叉,?
叢竹全抽筍,枯海半著花,?
勿勿歲云暮,薄官倍思家。?
苧溪橋是廈門集美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建橋梁,對于研究橋梁建筑有其重要實物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