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歐荔
初春的一個夜晚,我專程來到翔安村尾村,饒有興致地參與了一次滿月油飯的制作全程。
凌晨四點多,噼噼啪啪的干柴燃起,近一米口徑的大鐵鍋洗刷一新,備餐桌上一臉盆黃橙橙粘稠的姜汁(7斤老姜椿碎擠汁)、一臉盆灰褐色香噴噴的炸蔥頭(8斤濕蔥切碎爆炒),一臉盆切成丁的三層肉(3斤),花生油(5斤)、紅燒豬肉罐頭(12罐)、醬油(4瓷碗)、鹽(1碗)、味精(1碗)嚴陣以待;地上三大鋁盆一字排開:半斤香菇和1斤海蠣干都提早浸發(fā)好,28斤東北米浸泡3小時以上,還有56斤新鮮的糯米清洗干凈用大竹匾攤晾著,一場聲勢浩大的美食制作戰(zhàn)役打響啦!
身著紅裝的黃奶奶滿臉喜氣,指揮著嬸嬸們、姑姑們開始炒輔料:熱鍋下油,三層肉翻炒,出油后加醬油上色;下油炒海蠣干,出水舀出,補油以免燒焦;下油炒香菇,起鍋另存。這僅僅是準備階段的小步驟。
第一鍋開炒了!8兩花生油,一碗醬油,加熱到微微起泡,倒入泡好的7斤東北米,小鐵鍬般的鍋鏟發(fā)揮著大作用,每一粒米都充分翻滾加熱上色;炒好的輔料入鍋,加開水煮開,14斤的糯米緊跟入鍋,味精、鹽、罐頭、麻油加入開水翻炒,主輔料混合均勻、色澤勻稱;添加大量開水浸滿所有原料,蓋上木制鍋蓋慢火燜透,中間還要適時加油翻炒以免粘鍋,同時慢慢地退去鍋底的柴火;再加入蔥頭、姜汁,繼續(xù)不停地翻炒、慢慢地燜熟。黃奶奶儼然一個坐鎮(zhèn)沙場的指揮官,鎮(zhèn)定自若,有條不紊。
一個多小時后,油飯終于出鍋了。只見每一粒棕色的糯米圓潤剔透,深褐色的香菇、海蠣干和肥瘦相間的三層肉隱藏其間,香氣直沖鼻翼,讓人止不住口齒生津,恨不得早點大快朵頤。
黃奶奶安排人整理出古早的喜籃,準備將第一鍋油飯在第一時間送往娘家。竹編的喜籃古樸清潔,紅色的裝飾活潑熱烈。黃奶奶另炒了一鍋滿滿的大塊三層肉、海蠣干、蝦仁、香菇,加上帶殼的紅蛋,細心地鋪滿了油飯最上層,在最中間的地方,她還小心翼翼地插上榕樹葉襯托的紅春花,油飯頓時充滿了濃濃的鄉(xiāng)村喜慶氣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