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奎元(右)與兩個兒子在宮廟施工現(xiàn)場
這個農民叫張奎元,今年56歲,家住翔安新店鎮(zhèn)。張奎元祖籍泉州惠安,因為家庭貧窮,小學三年級才念完,他便輟學了。剛開始,他在家跟著大人種田,15歲時出去打工,“惠安盛產(chǎn)大理石,石雕業(yè)很發(fā)達,我是從打石頭開始的”。經(jīng)過3年的學徒生涯,張奎元出師了,18歲的他跑到翔安打工,做跟石頭有關的東西。1990年,他貸款2萬元辦了一家花崗巖加工廠。
也就是這一時期開始,由于廈門各地大建設,修路、建房,大量土地被征用,一些農村的宗祠也被遷走,翻修或新建的廟宇多起來,張奎元的加工廠接到很多跟古建筑有關的訂單,有時是做其中的一道或幾道工序。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張奎元對古建筑卻有天生的領悟力:“不懂我就問那些師傅,有空我就自己琢磨……”沒幾個月,他竟然能看懂圖紙了,令許多大學生都很驚訝。到1995年時,張奎元已能帶著自己的施工隊獨立設計、修建古建筑了。
也就是那一年,新店鎮(zhèn)浦元村重建村里的宗祠,建好后,臺灣金門宗親過來祭祖,對新建的宗祠大加贊賞,打探到是張奎元設計修建的后,邀請他們去金門修建宗祠。就這樣,張奎元的名氣越來越大,生意也越來越好,足跡遍及泉州、廈門、臺灣的許多地方。到目前,他帶著兩個兒子,已設計和修建了100多座廟宇,最多的一年修了10多座,年收入超過100萬元。
由于沒有成立公司,因此張奎元算是廈門古建筑行業(yè)的“游擊隊”,但卻是最大的一支“游擊隊”——— 一支有200人的施工隊。每年生意很好,除了在建筑質量上力求盡善盡美外,張奎元還有自己的絕招———只要不是人為破壞,他們設計或修建的廟宇,可以終身免費保修,正是這一“絕招”讓人們爭相邀請他們前去修建。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建古廟的過程中,張奎元還成了一個樂善好施的人,20年來已捐款65萬元,并當選新店鎮(zhèn)重點宮廟管委會名譽主任,他的家庭也被評為“廈門僑界和諧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