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物的日常
和故宮里的師傅們一樣
公元1908年,鼓浪嶼成為“公共租界”,多元文化開始在這里碰撞、交融。具有東西方文化多樣性的近現(xiàn)代化國際社區(qū)逐步形成。
廈門第一盞電燈,也是在這里亮起來的。
我叫孫世陽,是國網(wǎng)廈門供電公司鼓浪嶼供電所技術(shù)員。在鼓浪嶼工作十年,我的奇遇就是在這里修“文物”。
一百年前的鼓浪嶼,大戶人家的生活非常精致考究,留下了很多神奇的老物件。
只是,時歲更迭,許多老物件已經(jīng)殘破,也很難找得到人來維修。一次偶然的機(jī)會,我接觸了這些老物件,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我修“文物”的日常就和故宮里的師傅們是一樣的。
這是和故宮妹子同款的交通工具。鼓浪嶼是無車島,我們這幾輛自行車也是鼓浪嶼管委會特批的,島上絕無僅有的哦!
工作起來,故宮文物修復(fù)師傅的專注工匠范兒特別迷人。我投入工作中的時候,也特別享受修“文物”這個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