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10月16日報道,中東權力集團是這樣的。
以色列軍隊的反擊蓄勢待發(fā),主戰(zhàn)坦克、運兵車和火炮正在開往加沙邊境。國際社會擔心戰(zhàn)事會蔓延到其他國家。以色列北鄰黎巴嫩,東北部與敘利亞接壤,東鄰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區(qū)和約旦,西南毗鄰埃及西奈半島。不過,并非所有阿拉伯鄰國都敵視以色列。
報道稱,局勢錯綜復雜。在數場戰(zhàn)爭和數十年的斡旋之后,中東有了一張脆弱的關系網,組成它的是政治聯盟、宗教聯系、經濟關系,在某些情況下還有金融依賴。伊朗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只是諸多因素之一。分界線貫穿阿拉伯世界。
例如,以色列的鄰國埃及在對以關系上早就選擇走務實道路了。埃及是阿拉伯聯盟總部所在地,有1.04億人口,是阿拉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控制著進入加沙巴勒斯坦人定居點的最重要通道。開羅的領導層與美國關系密切。
報道又說,除埃及外,該地區(qū)的溫和國家還有美國的其他盟國,如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約旦。盡管它們傳統(tǒng)上站在巴勒斯坦人一邊,但絕對想要避免戰(zhàn)爭再次爆發(fā)。近年來,這些國家與以色列逐步和解。此外,約旦還收留了數百萬巴勒斯坦難民。
伊朗、卡塔爾、伊拉克部分地區(qū)、敘利亞以及也門的胡塞民兵武裝顯然站在另一邊。資源豐富的小國卡塔爾多年來一直是幾個巴勒斯坦人組織最重要的政治支持者和財政援助者之一。而在一些觀察家看來,德黑蘭政權有可能直接參與了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同時,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還警告以色列不要進行軍事報復。他說,在這種情況下,誰也不能保證沖突不會升級。(編譯/王勍)
10月11日,阿盟國家外長舉行特別會議討論巴以沖突問題。(法新社)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