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記者 任重 秦芮 苑基榮 陳青青】“美國借口‘強迫勞動’抹黑新疆棉花,損人不利己,擠壓中國企業(yè)生存空間,賺取超額利潤,這和美國無端打壓華為等中國科企一樣,都是赤裸裸的霸凌行徑”。在美國等國的反華勢力掀起逼迫瑞士“良好棉花發(fā)展協(xié)會”(BCI)詆毀中國新疆發(fā)展、打壓中國棉花產業(yè)的風波背后,有分析還聚焦美國背后的商業(yè)圖謀。如果說,BCI左右著“良好棉花”的全球標準,那么,美國則幻想著繼續(xù)充當全球棉花市場的霸主?;仡櫄v史,美國與其他棉花大國糾紛不斷,如與巴西有過一場長達12年的棉花補貼爭端,特朗普政府也曾一年內兩次攻擊印度的棉花補貼政策。在《環(huán)球時報》記者的調查采訪中,中國棉花產業(yè)已在這場若隱若現(xiàn)的棉花經濟戰(zhàn)中布局,做好積極應對的準備。
美國棉花補貼,令西非損失慘重
哈佛大學歷史學家萊爾德·貝爾在《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一書中這樣寫道,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利物浦棉花交易所的商人成為全球棉花種植、制造和銷售網絡的主導者,不僅印度孟買的棉商會緊張等待來自利物浦的消息,在整個美國南部的種植園里,奴隸主最關心的也是“利物浦價格”。
如今,主導著全球棉花市場的霸主變成美國。“美國已統(tǒng)治世界棉花市場上百年。”美國全國公共電臺網站刊文稱,“現(xiàn)在當你買一件印著‘中國制造’的T恤時,很有可能它是由美國某個農場種植的棉花制成的”。文章說,不少亞非國家的自然條件比美國得克薩斯州更適合種植棉花,但全球市場上還是有大部分棉花來自得州。從農場到紡織廠,美國棉花產業(yè)雇了20萬人。美國通過技術投入以及對棉農的補貼,成功維持著它在棉花領域的霸主地位。報道說,美國每年花費數(shù)千萬美元用于國家棉花產業(yè)研究。美國農業(yè)部去年還推出“美國棉花信任守則”項目,不僅制定棉花種植的“美國新標準”,還計劃未來幾年將美國一半以上的棉花生產納入該計劃,以主導棉紡業(yè)國際規(guī)則和秩序。
數(shù)據顯示,2019年全球棉花總產量1.22億包。棉花主產區(qū)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國、美國、巴西、巴基斯坦等國。同時,全球棉花消費市場也以這些人口眾多的國家為主。美國農業(yè)部網站的信息顯示,美國在全球棉花市場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棉花第三大生產國和最大出口國。在2019銷售年度,美國生產近2000萬包棉花,總價值約70億美元。美國棉花總產量的3/4用于出口,近年來為全球提供了約35%的棉花。美國勞工統(tǒng)計局稱,棉花仍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產品,也是中國最重要的進口產品,它將美國棉農和中國紡織品制造商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美國從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的棉花需求中獲益匪淺。但受棉花市場波動的影響,2018年以來,巴西、印度等國家也成為中國強大的棉花貿易伙伴,填補了美國棉花供應的缺口,進一步改變了全球棉花格局。
美國農業(yè)數(shù)據和人工智能企業(yè)“Gro Intelligence”的網站稱,隨著棉花生產在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國的發(fā)展,日漸老邁的美國棉花產業(yè)越來越被迫在緩慢喪失優(yōu)勢或創(chuàng)新之間做出選擇。然而,美國選擇了第三條路——政府以大量補貼和價格支持的形式提供保護。據美國環(huán)境工作組織估算,從1995年到2020年,美國的棉花補貼總額為401億美元。在美國對棉花補貼接近最高時,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發(fā)出警告,稱“富國棉花補貼拉低全球棉價”。2004年,美國的棉花生產成本是西非產棉國的3倍,但美國棉農獲得高達40億美元的直接補貼和支持,這比某西非產棉國一年的GDP還要多。在1998年到2001年間,美國的棉花產量增長40%以上,出口量翻了一番,而全球棉花價格在那一時期暴跌至歷史最低點,導致8個西非國家每年損失近2億美元的出口收入。對這些發(fā)展中國家來說,這場被動卷入的棉花戰(zhàn)損失慘重。抗美12年,巴西贏得補貼爭端
因市場主導地位不斷受到挑戰(zhàn),美國棉花出口在全球棉花市場的份額一度從2004年的41.24%下降到2013年的26.70%,而這一時期正是美國和巴西棉花補貼爭端最為激烈的時期。
進入21世紀后,美國和巴西曾發(fā)生過一場長達12年的棉花補貼爭端。2002年9月,巴西認為美國為其國內棉農提供約30億美元的非法補貼,因此將美國訴諸世貿組織(WTO)。巴西全國棉花協(xié)會稱,美國對本國棉農的補貼讓美國棉花更具競爭力,增加了美棉在國際市場上的供應,讓巴西產品在不公平條件下與美國競爭。2007年10月,WTO專家組作出有利于巴西的裁決,但美國不服并向上訴機構提出上訴。時任巴西外交部主管經濟事務的副部長阿澤維多(2013年至2020年曾任WTO總干事)在2007年稱,WTO的初步報告使巴西和不發(fā)達國家有力量在多哈回合談判中,阻止富裕國家用農業(yè)補貼的方式保護其市場。2009年8月,WTO認定美國違反規(guī)則,授權巴西對美采取最高可達8.29億美元的報復措施。為避免遭受貿易制裁,美國政府2010年同意建立一項基金,每年向巴西棉花產業(yè)支付1.47億美元。受美國聯(lián)邦政府削減預算影響,美政府從2013年10月開始停止支付這筆資金。2014年,美國調整棉花補貼政策,同意一次性向巴西棉花產業(yè)支付3億美元資金,并為國內棉花出口商的出口信貸和擔保設置上限;巴西則同意在美國現(xiàn)行農業(yè)政策下,不再向WTO就美國棉花補貼問題提起新訴訟,并放棄對美國采取貿易制裁措施的權利?;仡欉@場棉花戰(zhàn),巴西咨詢公司BMJ合伙人雷納塔稱,巴美棉花爭端中,巴西政府做了充分準備,如:針對知識產權領域進行國內立法,對違反WTO規(guī)則的經濟體在知識產權領域增加關稅;舉行公眾咨詢;政府確定報復決議和日期等。雷納塔稱,巴西歷來不支持發(fā)動貿易戰(zhàn),其愿望是促使美國的行為符合多邊貿易規(guī)則。
英國樂施會網站稱,巴西贏得與美國的棉花補貼爭端的意義還在于,它揭露了歐美國家如何利用漏洞和偽造賬目等手段,在發(fā)展中市場傾銷產品、損害貧困的發(fā)展中國家農民的利益。另據《紐約時報》報道,英國曾迫使埃及和其他國家降低或取消對英國棉花的進口關稅。
巴西農業(yè)部下屬國家商品供應公司稱,巴西是世界第四大棉花生產國和第二大出口國。巴西全國棉花出口商協(xié)會(Anea)的數(shù)據顯示,去年7月至12月,巴西出口棉花超過160萬噸。巴西棉花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中國,過去5年增長近6倍。巴西圣保羅大學應用經濟高級研究中心稱,巴西棉花價格受到產能、外部需求和匯率等多重影響。由于雷亞爾兌美元貶值,巴西棉花價格在國際上更具競爭力,生產者更愿意出口而不是內銷。但巴西與棉花相關的產業(yè)同樣受制于“良好棉花發(fā)展協(xié)會”這樣的國際機構。巴西全國棉花協(xié)會的數(shù)據顯示,2018/2019年度,代表巴西75%大型棉花農場的312名BCI認證棉農,共生產202.7萬噸“良好棉花”。
印度棉協(xié)警惕來自美國的威脅
印度棉花市場在時刻警惕著來自美國的威脅。印度品牌價值基金會數(shù)據顯示,印度紡織業(y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工業(yè)產值的14%,出口收益11%。2019-2020財年印度棉花產量為3604萬包,棉花和棉織品出口額為101億美元。繼農業(yè)外,紡織產業(yè)是印度第二大就業(yè)產業(yè),解決直接就業(yè)5100多萬人,間接就業(yè)6800多萬人,其中還包括非技術類婦女。印度加大對棉花的政策性支持,卻因棉花補貼問題與美國產生糾紛。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 特朗普政府2018年兩次攻擊印度,聲稱“印度對棉花實行市場價格支持政策,遠遠超過世貿組織規(guī)定的10%以內的補貼范圍,造成貿易的扭曲”。2020年,美國對印度棉花庫存的過度關注也令后者不快。印度《印刷報》去年9月報道,美農業(yè)部估計印2020年棉花庫存將達到1920萬包,而印度棉花協(xié)會的數(shù)據為1120萬包。印度棉協(xié)抱怨,美農業(yè)部對印度棉花庫存估計過高會損害印度的利益,“(誤導)買主不愿購買印度棉花,因為他們認為印度有充足的棉花供應”。
在萊爾德·貝爾看來,“在印度,棉花和民族主義交織在一起,也許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交織得更深”。在印度,《環(huán)球時報》記者對這一描述深有感觸。甘地手搖紡織車的畫面成了印度獨立以來棉花產業(yè)的象征符號,在機場、車站都能看到。在印度各大城市,售賣布匹和棉制品的商店最為搶眼,五顏六色的棉制品是無數(shù)印度家庭的經濟來源。然而,除了棉花價格之爭,印美棉花經濟戰(zhàn)還涉及種子之爭。印度科技與生態(tài)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范達娜·希瓦曾表示,孟山都壟斷印度棉花種子和糧食種子導致一些債務增加的印度農民自殺。孟山都自1988年就開始進入印度,通過與印企合資,對擁有“知識產權”的種子收取特權使用費。正因為如此,孟山都的種子被印度人冠以“自殺種子”的稱號。
中國在尋找美棉替代品
美國農業(yè)部對中國的棉花戰(zhàn)略儲備政策一直高度關注。美國勞工部下設的勞工統(tǒng)計局曾關注稱,中國加入WTO后,在世界紡織品出口中的份額從10.4%增長到2017年的37%,“為盡量減少對全球市場的依賴,中國政府在2010年開始儲備大量棉花,導致需求短暫飆升”,“由于中國有能力改變全球貿易格局,尤其是當中國加速增加庫存時,原棉市場也存在大量投機行為”。佐治亞大學學者羅賓遜2018年在美國《選擇》雜志刊文稱,從2013年到2015年,美國棉花出口連續(xù)3年下降,主要是由于中國進口美國棉花減少。美國非政府組織“農業(yè)政策信息”稱,中國也可以擁有巨大的棉花市場操縱力量,不會任由美國擺布。
“美國絕不可能一直占據全球棉花市場的主導權。”中國國家棉花產業(yè)聯(lián)盟(CCIA)副理事長王進華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中國的棉花,特別是新疆的棉花品質非常好,為做大做強高品質國棉,國家棉花產業(yè)聯(lián)盟應運而生,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主要培育、生產中高端棉花,在滿足國內用棉企業(yè)對高品質棉花需求的同時,讓棉農種棉有利可圖,與棉農直接對接,優(yōu)質優(yōu)價收購棉花。
據王進華介紹,我國2020/2021年度棉花產量約595萬噸,總需求量約780萬噸,年度缺口約185萬噸。我國自產棉花還無法滿足我國棉花的消費,這和我國擁有大量的紡織企業(yè)有關,我們擁有完整的產業(yè)鏈,是眾多國外品牌的供應商,提供制造服務需要消耗大量棉花。當前我國棉花不夠用,所以要進口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棉花,但它們的棉花品質只是中等的。他預測,未來3到5年,新疆會逐漸擴大中高端棉花的生產播種面積,“擺脫對美棉、澳棉的依賴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與此同時,當前國棉聯(lián)盟通過推進“一帶一路”項目,加強了與中亞五國的合作,這些國家的棉花品質完全可以逐漸替代美棉、澳棉。
圍繞棉花市場,美國與巴西、印度等產棉大國的明爭暗斗,也給棉花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帶來很多警示。有香港媒體在評論“新疆棉花風波”時稱,美國試圖在西方主導行業(yè)規(guī)則的框架下,禁止進口由中國新疆地區(qū)的棉花制成的部分或全部產品,以此擠壓中國棉花企業(yè)的生存空間,為美國賺取超額利潤,“這和美國無端打壓華為等中國科企一樣,是赤裸裸的霸凌行徑”。對此,王進華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我國生產的棉花約占世界棉花的20%,一些歐美國家要制裁我國新疆棉花的發(fā)展,勢必會使自身的采購成本上升,受傷害的還是歐美品牌自身。反觀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挖掘內需潛力。”他相信,中國的棉花產業(yè)會做大做強,在全球棉花市場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