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后,他為分布在玉樹曲麻萊縣的幾乎所有學校安裝了太陽能板,為數(shù)千名孩子的教室和宿舍帶去了電力。
Erik:我們在一所學校裝太陽能板,一個女孩走到我面前,她拿出自己做的一根鞭子給我,她說我沒有別的東西可以給你,只能用這根鞭子表示我的感謝,那一刻我很觸動。

孩子們對外界的好奇和渴望,使Erik認識到僅僅有光明是遠遠不夠的。Erik和朋友還給牧民家里送去了數(shù)以噸計的衣服、食物、藥品、煤炭、電腦等物資。隨著玉樹當?shù)氐陌l(fā)展,電力這樣的硬件需求已經得到了切實滿足,他們將重點轉向手術和獎學金。
發(fā)生在青海的變化讓人難以置信

從2011年到2019年,Erik和他的志愿團隊多次往返于北京和青海,巨變悄然發(fā)生。最初Erik需要拿出至少兩周的時間才能完成要做的事情,漸漸地,他發(fā)現(xiàn)處理同樣工作量所需的時間縮短了。
Erik:原先從玉樹市中心到葉格需要12個小時,道路崎嶇不平,2019年我們再過去的時候,3個小時就能到,道路平坦開闊,交通很方便。這幾年發(fā)生在青海的變化讓人難以置信。

從2013年開始,中國逐漸在全國開展實施精準扶貧計劃,規(guī)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青海省曲麻萊縣作為三江發(fā)源地,更是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長期落后的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因此得以改變。
由于高原的地質環(huán)境給民生帶來的挑戰(zhàn),地方政府加緊技資職業(yè)培訓,移民安置和合作社。二十出頭的唐卡藝人圖旦俄智是這一時期高原地區(qū)扶貧工作的真實寫照。這位年輕人原本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前途可言,2017年,他開始在曲麻萊職業(yè)培訓中心學習繪制藏傳佛教卷軸,從職業(yè)中心畢業(yè)后,他真正掌握了唐卡技藝。
這不僅是中國的故事 還是人類的故事

成為記者的十幾年,Erik走遍了中國大陸的每一個省份。原本想做戰(zhàn)地記者的他,成了中國扶貧事業(yè)的參與者、見證者和記錄者。2016年,33歲的Erik成為“中國政府友誼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外國獲獎者,這是中國政府為表彰外國專家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fā)展中做出突出貢獻而設立的最高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