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中美關系如何“競”與“合”?
中新社北京1月23日電 題:中美關系如何“競”與“合”?
中新社記者 劉旭編輯整理

美國當?shù)貢r間1月20日,拜登接替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tǒng)。盡管其首要任務還是美國內政,但中美關系似倍受關注。新一屆美國政府將如何處理對華議題?中美之間能否建立良性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清華大學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日前舉行了一系列研討活動,十余位專家學者坐論中美關系前景,為構建中美良性“競合”關系獻策。經主辦方授權,《中國新聞周刊》獨家刊發(fā)上述專家學者基于上述研討活動而撰寫的文章,現(xiàn)將其梳理成篇,以從中窺見中美關系未來發(fā)展的脈絡。
中美競爭現(xiàn)實不容回避
當前,中美關系正面臨自1979年建交以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中美競爭的現(xiàn)實已不容回避,兩國間的競爭或博弈不斷向縱深發(fā)展是一個長期趨勢。
清華大學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認為,近二十年來,主要由于中國的高速發(fā)展,中美綜合國力的差距不斷縮小,這導致兩國間結構性矛盾的出現(xiàn),雙方在上世紀80年代得以建立互信的基礎已經消損。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將中國視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這是中美關系不會回到從前的根本原因。
章百家提醒,盡管美國政府換屆后,為避免中美關系失控,兩國關系的某些方面會有所和緩,在某些領域甚至會有所合作。不過,視中國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已成為美國兩黨的戰(zhàn)略共識,這一點不會因白宮易主而改變。
清華大學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緝思則從“身份政治”的視角觀察中美關系。他指出,中美兩國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民族國家,都持有比國家更大的身份認同。美國精英認為美國代表了整個西方的價值觀、基督教文明、民主制度,引領著世界發(fā)展方向。中國日益強大后,更多中國人認為中國是東方文明的表率,中國的發(fā)展道路,能夠引領世界的未來。“就此而言,中美之間,已經遠遠超越實力對比變化和意識形態(tài)沖突,必將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深深的永久印記。”
清華大學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樊吉社強調,中美兩國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治理模式不同,能否妥善處理雙邊關系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不僅影響中美兩國各自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而且將塑造雙邊關系的發(fā)展方向。“對于中美兩國而言,和平共存而非意識形態(tài)之爭,才是唯一的正確選項。”

資料圖:北京天安門前懸掛起中美兩國國旗。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良性“競合”存在可能
盡管中美競爭無可避免,但中美這樣兩個強大的國家若因誤判而滑向沖突,必定會損害兩國根本利益,也會給國際秩序和全球體系造成撕裂的壓力。
清華大學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傅瑩指出,中美兩國政府各自都有繁重的國內事務需要處理,即便未來兩國矛盾會繼續(xù)發(fā)展,也需要善加管控。然而有效管控中美矛盾的路徑并非單一的,既要通過積極坦誠的對話和溝通,通過專業(yè)高效的危機處理和分歧協(xié)調機制,也要通過維護和發(fā)展合作,在具體問題上解決彼此合理關切。在經濟和技術領域,展開基于規(guī)則和法律的公平競爭;在政治領域,中美應當相互尊重、承認各自政治制度不同、各美其美,營造一種更加平和的氣氛;在安全領域,雙方都有責任維護和保持亞太地區(qū)長久以來的和平、安寧局面;在全球層面,中美合作的空間和需求很大,最緊迫的是抗擊新冠疫情的合作。
大國間的競爭是殘酷的,但未必是零和博弈。章百家認為,中美之間建立起一種競爭與合作并存的新關系依然是可能的,原因主要在三方面:第一,中美關系現(xiàn)在的局面不同于兩國關系史上的任何時期,也不同于冷戰(zhàn)時期美蘇兩大國的關系。在此情況下,按領域切分競爭與合作,不失為一種解決辦法;第二,在中美正在展開的這場競爭或博弈中,雙方都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如能客觀地認清這一差別,兩國完全可以跳出“修昔底德陷阱”,實現(xiàn)雙贏;第三,以大歷史的眼光看,經濟全球化和高科技發(fā)展帶來的趨勢是世界的整合,而不是割裂;同時,解決環(huán)境、氣候、疫情等諸多全球性問題,在一個多極化的世界中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所要求的也是各國間的普遍合作,特別是中美兩個大國的合作。
清華大學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教授達巍觀察指出,拜登上任后,中美關系中結構性矛盾不會消失,但我們仍應重視未來拜登政府可能給中美關系帶來的機遇。如果中美雙方能抓住機會,中美關系未來有可能停止“自由落體”運動而趨向穩(wěn)定,甚至有可能為中美關系構筑一系列“托底”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