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yè)頻道(CNBC)12月1日報道稱,澳大利亞在與中國的貿易爭端中處于不利地位,而中國已經找到了美國等農產品替代供應來源。

美媒報道截圖
普氏能源資訊亞太區(qū)農產品定價副總監(jiān)安德烈·阿加皮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中國目前正在從美國進口包括小麥、大豆和玉米在內的大量農產品。
阿加皮表示,隨著中國尋求補充庫存和儲備,中國“有可能購買更多產品”。他解釋稱:“還有更多供應商獲得訂單的空間,這不僅僅是一款美國參與的游戲。中國并不依賴來自澳大利亞的小麥和大麥,反而是澳大利亞更需要中國的市場。”

阿加皮稱,中國國內的飼料需求正變得越來越旺盛,這原本對澳大利亞農民來說是個好兆頭。澳大利亞農民剛剛擺脫了連續(xù)三年的干旱,而且隨著作物產量的提高,他們的產品價格更低、更具競爭力,他們正處于“相當有利的競爭時機”。
報道稱,然而今年5月份,中國對澳大利亞大麥征收了高額的進口關稅,導致這種作物被擠出了中國市場。在11月末,中國針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兩國之間的貿易爭端進一步擴大。
"澳大利亞不得不為這些貨物尋找別的買家,其中一些貨物已經在海上,正在前往中國的途中," 阿加皮在談到澳大利亞大麥被征收額外關稅時表示。“如果中國突然決定停止進口,而你的出口市場卻沒有實現(xiàn)多元化,那么出口就會突然擱淺。”
阿加皮表示,這并不一定意味著澳大利亞的大麥沒有其他買家。澳大利亞的大麥和小麥在印尼、菲律賓、東南亞、甚至中東等地“從歷史上看非常有競爭力”。
“你總能找到買家,”阿加皮說,“本質上,這是一個價格問題。”
(來源:環(huán)球時報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