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道 德國《明鏡》周刊網站7月3日刊登駐華記者伯恩哈德·燦德和編輯伊莎貝拉·賴歇特的文章,題為《鮑里斯·約翰遜為什么和中國爭吵?》。文章稱,英國借香港問題說三道四,無非是想將民眾的注意力從就業(yè)危機上轉移開,但激怒北京絕不是明智之舉。文章摘編如下:
英國想幫助昔日的“香港臣民”擺脫危機,并不是完全無私的。然而,在香港國安法問題上,北京處于優(yōu)勢地位。
對于處于新冠疫情危機和艱難脫歐談判之間的英國政府而言,就算沒有香港爭端,也有足夠多的事情可做。但對約翰遜政府來說,在其他政策領域無法獲得顯著進展的情況下,香港爭端正好為其提供了表現(xiàn)的機會。英國人把這場爭端看作中國在平等伙伴關系下的一次違約——而他們完全高估了自己在香港的實際影響力。
從內政角度來說,英國政府的做法可能至少證明是精明的,可以不知不覺地把人們的注意力從一場山雨欲來、自作自受的就業(yè)市場危機上轉移開來。
脫歐運動的核心承諾之一是管制移民。后續(xù)政策,比如效仿澳大利亞積分制的移民模式,還遠遠沒有發(fā)展成熟。與此同時,外國勞動力考慮到幾年來的不穩(wěn)定因素而紛紛離開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