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少數(shù)黨領袖麥卡錫星期四宣布成立共和黨的“中國工作組”,應對來自北京的“各種地緣政治威脅”。由于共和黨把強化對中國的敵意與向中國甩特朗普政府抗疫不力的鍋緊密結合了起來,這成了該黨競選的核心戰(zhàn)略,民主黨議員沒有加入這個“中國工作組”。
近來推動猛攻中國的主要是特朗普政府、共和黨議員和親特朗普政府的保守派媒體,表現(xiàn)出非常明顯的競選操作。一些中國人因此產(chǎn)生了一個困惑:這股反華潮會不會是專為特朗普贏得勝選定制的,一旦大選結束就將消散掉大部分能量呢?
千萬不要有這樣的幻想。針對中國的敵意經(jīng)過這幾年的發(fā)酵已在美國社會中擴散開來,當前的反華潮的確有為特朗普選舉助力的因素,但它與美國的現(xiàn)實意識形態(tài)有相當高契合度。這一輪的加熱只會讓對華敵意進一步發(fā)酵,而不會有第二個結果。大選之后美國的對華政策也只會在這一發(fā)酵的慣性中延續(xù)或調(diào)整,而不可能“撥亂反正”。
無論特朗普連任還是拜登上臺,對中國的“追責”都會繼續(xù),它已成為動員美國社會與中國開展競爭和博弈的一種方式。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如果現(xiàn)在是民主黨在臺上,那么民主黨政府也會像特朗普政府一樣舉“追責中國”的旗。
中國崛起正在讓美國部分政治精英喪失理智,扭曲他們的一些基本判斷力。他們嚴重夸大“中國威脅”,不斷有焦慮、傲慢混雜在一起的失態(tài)表現(xiàn),美國逐漸形成了聲討中國的“政治正確”,這嚴重影響了美國社會對與中國有關各種事情的客觀認知。
中國的體制與美國不同,很多事情上有不同的側(cè)重點,但是美方極其熱衷于從他們的價值體系出發(fā)挑中國的毛病,有些時候不光是為了在國際上攻擊中國,而是他們真的認為自己那一套優(yōu)越得不得了。這次新冠疫情暴露了美國體制上的那么多毛病,他們的精英們?nèi)栽谧源底岳?,缺少起碼的反思精神。
他們在拿著放大鏡找中國的問題,中國哪個外交官說了一句什么話,哪家主流媒體用了一個什么詞,都可能被他們過度解讀,當成北京的“罪過”。其實中國很隱忍了,中美每一次輿論開仗都是美方主動挑起,美國從總統(tǒng)到國務卿再到議員往往集體上陣,而中方的回應者多數(shù)時候停留在外交部發(fā)言人和幾家主流媒體的級別。
中國需要做好長期應戰(zhàn)的準備。我們首先要加強力量建設,這包括核心科技力量建設和軍事上的戰(zhàn)略力量建設。美國用尖端技術卡中國脖子已是大勢所趨,中國必須有這方面的底線思維和最壞準備。美國在中國近海的常規(guī)軍事力量優(yōu)勢逐漸消融,但美國的核優(yōu)勢仍是壓倒性的,它是美國對華軍事傲慢的最大支柱,所以中國擴大核武庫、強化戰(zhàn)略打擊能力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我們要切實加強團結世界更多國家,包括做美國盟友工作的綜合能力。為此要擴大與那些國家的共同利益,也要找到更多與它們的共同語言,爭取縮小而不是擴大與它們的分歧。要讓它們相信,一個強大的中國符合它們的國家利益,中國與它們的各種分歧無礙我們對它們的尊重。
我們還需要做好自我心理調(diào)整。對美關系回不到過去了,但不讓它變成美蘇冷戰(zhàn)式的對抗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大概率的。中國人“不怕美國”的最好表現(xiàn)就是不輕易被美方的挑釁激怒,我們要有與之戰(zhàn)略周旋的充分耐心?,F(xiàn)在真正焦慮的是美國,我們的反應要有理有力有節(jié),沉穩(wěn)是中國自信最有說服力的表現(xiàn)。
另外中國人要有在很多時候需要“忍一忍”的戰(zhàn)略胸懷,對美國和對其他國家都是這樣。有美國“搞中國”,一些國家可能會借機自提身價,出一些讓中國人不舒服言行。中方或做出反應,或策略性予以包容,但我們要知道,做老二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有時就是不如做一個讓人很放心的弱者更舒服。中國的宏觀主動性無疑越來越強,對進取中可能有的各種承受,我們需泰然處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