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美國完全孤立”、“特朗普威脅世界穩(wěn)定”、“非法行動”、“越過紅線”、“最大的外交政策危機”、“將美國帶向戰(zhàn)爭”、“噩夢階段來臨”……
自從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授權行動,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wèi)隊“圣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發(fā)動襲擊以來,類似的詞句就充斥著美國媒體的版面。

事件發(fā)生后的部分美媒評論。(圖片來源:網(wǎng)絡截圖)
據(jù)報道,特朗普進行此次襲擊的決定“突然”又“極端”。在觀看了有關伊拉克民眾沖擊美國駐巴格達使館的新聞后,特朗普重拾曾被他拒絕的選項,下令“定點清除”蘇萊曼尼。這個選項,在高級顧問眼中因為過于極端,而“不可能”被選擇。
更有甚者,特朗普并未將此事告知美國的盟友們。英國廣播公司(BBC)稱,英國首相約翰遜也被他排除在外。而英國曾在伊拉克與美“并肩作戰(zhàn)”,目前仍在當?shù)亓粲?00人。
事實上,特朗普對美國傳統(tǒng)盟友的疏遠已經不是第一次。為了推行自己的“美國優(yōu)先”政策,他曾多次批評北約成員國,攻擊包括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在內的多位盟國領導人。
大衛(wèi)•安德曼在發(fā)表于美國有線電視臺(CNN)網(wǎng)站的評論文章中稱,也許最令人不安的就是,特朗普似乎根本不擔心自己缺少朋友和盟友。
特朗普的這一特點,也體現(xiàn)在他上臺后不顧盟友反對,執(zhí)意推翻伊核問題六國談判十載才終于達成的協(xié)議。他對伊朗執(zhí)行“極限施壓”政策,恢復和追加嚴厲的制裁措施。自此,美伊間的針鋒相對逐步升級。
輿論普遍認為,此次美國企圖通過“清除”伊朗高級將領,進一步執(zhí)行“極限施壓”策略。但是,特朗普政府準備好應對可能的后果了嗎?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認為,這一事件毫無疑問會將美國和伊朗在中東地區(qū)存在已久的深層次的“矛盾蓋子”揭開,從而使得沖突存在升級的可能。
事實上,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已經表態(tài),將向美國“嚴厲報復”。伊朗中止履行伊核協(xié)議,升起了象征復仇的紅色旗幟,蘇萊曼尼的繼任者卡尼則警告稱“等著看美國士兵的尸體遍布中東。”
因為擔憂報復,美國國務院發(fā)布緊急安全公告,要求在伊拉克的美國公民立即撤離。美國華盛頓、紐約等城市也處于戒備狀態(tài)。

資料圖: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 中新社記者 陳孟統(tǒng) 攝
然而,特朗普本人擺出強硬姿態(tài),在一系列推文中回應了伊朗的“復仇”宣言。他表示,“如果伊朗襲擊任何美國人,或美國資產,就將對伊朗的52個目標進行打擊。”他還威脅可能鎖定伊朗文化遺址進行攻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董漫遠分析稱,擊殺蘇萊曼尼后,美軍本想“見好就收”,但面對威脅,只能以更強硬的態(tài)度進行回應。特朗普的策略是“以攻為守”,試圖把伊朗嚇住,但這同時反映出,美國對伊朗可能進行的報復仍然是擔憂的。
多位外媒評論員在其文章中都提到,伊朗已經準備好發(fā)動“不對稱戰(zhàn)爭”,或將使美國損失慘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