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這項被美國忌憚的中國戰(zhàn)略 卻被日本看成了機會
參考消息網8月15日報道 日媒稱,中國政府提出的制造業(yè)長期戰(zhàn)略雖然被美國視為戰(zhàn)略威脅,但對日本來說卻很可能是個商機。
據日本《富士產經商報》8月14日文章,旨在變革中國產業(yè)結構的嘗試伴隨著對資本品的巨額投資。日本在工廠自動化系統(tǒng)和半導體制造設備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異。目前,從日本出口到中國的生產設備和零部件都在大幅增長。在借助全球產業(yè)鏈進行附加值貿易的領域,中國和日本之間仍有較大差距。但是從長期視角來看,中國有可能成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日本必須留心,切勿自掘墳墓。
報道稱,眼下,長期戰(zhàn)略提到的重點行業(yè)對生產設備的需求均出現(xiàn)了顯著上升。2012年,日本對華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出口額不過是中國當年半導體等電子產品進口總額的五分之一,而今年前五個月日本對華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出口額已經達到2012年全年的水平。此外,中國在制造工藝自動化方面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比方說,在工廠自動化系統(tǒng)和工業(yè)機器人領域擁有強大實力的法努克公司2017年度對華銷售額幾乎實現(xiàn)了同比翻番。
報道稱,長期戰(zhàn)略提出,集成電路、半導體制造設備和工業(yè)機器人的國產化率到2020年要增至40%以上。一旦這些目標全部實現(xiàn),可能會危及日本相關產業(yè)(就像曾經的鋼鐵行業(yè)一樣)在全球市場所占的份額。
報道表示,而隨著產業(yè)結構持續(xù)改善,中國在那些附加值更高的部門所帶來的威脅也會更大,但離超越日本尚有一段距離。彭博新聞社計算的貿易競爭力指數顯示,中國在不同生產領域的競爭力正在追上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貿易競爭力指數顯示的是一國在不同經濟部門的競爭力水平。數值大于0意味著具有相對競爭力(最大值為1.0,最小值為負1.0)。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的消費品貿易競爭力指數約為0.5。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該指數基本降至0。日本的零部件、資本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也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峰值(0.7)逐步走低,2016年的數據是0.3到0.4。
報道稱,中國2016年的消費品和資本品(含鋼鐵)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已經接近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但是中國在附加值更高的零部件方面的貿易競爭力指數與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的水平還相去甚遠。
報道稱,日本的優(yōu)勢在于擁有大量能夠生產高品質零部件和材料的中小企業(yè)。在中國,類似的企業(yè)集群正在深圳經濟特區(qū)形成。中國今年公布了著眼于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研發(fā)的示范區(qū)“雄安新區(qū)”的基本規(guī)劃。但中國要在產業(yè)深度上趕上日本還需要時間。
報道稱,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公布的國內附加值占各國出口總額比例的統(tǒng)計數據再次證明,日本在亞洲仍然領先。2014年在日本的出口總額中,國內附加值的占比為81.8%,雖然稍稍落后于美國的84.7%,但遠大于中國的70.7%和韓國的62.1%。

資料圖:工作人員在日本茨城縣瑞薩電子公司工廠內工作。(新華社發(fā))
(2018-08-15 11:56: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