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韓貿易摩擦升級。8月2日,日本政府決定把韓國從可享受貿易便利的“白色清單”中除名,28日開始施行。作為反制,韓國政府當天表示,也將把日本移出本國的貿易“白色清單”,并將加速向世界貿易組織起訴日方出口管制。一名韓國外交部前官員表示,韓日關系眼下的“最低點”與先前的“最低點”有“質的不同”,韓日伙伴關系“已經脫軌”。
昔日伙伴為何“拔刀”相向?貿易摩擦背后有哪些矛盾癥結?日韓關系將走向何方?

8月2日,在日本首都東京的新大久保,行人從標有日本和韓國國旗的廣告牌前走過。日本政府在當天上午舉行的內閣會議上決定,將韓國移出可享受貿易便利的“白色清單”,這意味著日韓貿易摩擦升級。新華社/美聯(lián)
安保還是“報復”? 日韓貿易摩擦直指歷史積怨
日本貿易“白色清單”,包括美英德在內的27個國家。這些國家被日本政府視為安全層面友好國家,從日本企業(yè)進口可能軍民兩用的物品和技術時,獲得出口審批便利待遇。
2004年,韓國被列入日本貿易“白色清單”,是唯一“上榜”的亞洲國家。但近日,韓國也將成為第一個遭日本除名的國家。日方這一舉動或將影響韓國超過1000種商品的進口,涉及汽車、手機、石化等多個關鍵行業(yè)。
7月初,日本政府宣布對3種出口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加強審查與管控。這3種半導體材料是智能手機、芯片等產品的重要原材料。韓國電子產業(yè)在相關材料方面嚴重依賴日本進口,短期內難以找到可替代貨源。復旦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主任鄭繼永認為,此舉可謂對韓國的“精準打擊”。
引發(fā)貿易制裁背后的原因,直指兩國歷史積怨問題。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認定日方舉措出于政治意圖,為報復韓國法院判處日本企業(yè)賠償?shù)诙问澜绱髴?zhàn)期間遭強征的韓國勞工。在8月2日下午召開的緊急國務會議上,文在寅以嚴厲措辭警告日方“一切后果自負”。
日方否認“報復”,稱收緊對韓出口是擔憂國家安全,優(yōu)化出口管控。日本首相安倍晉三7月初公開對媒體表示,韓國在強征勞工和慰安婦兩大歷史問題上“未能信守承諾”,韓國已成為日本“不可信任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