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想搞明白“黃背心”運動?讀讀近年法國熱門文學作品就夠了——
參考消息網(wǎng)1月22日報道 西媒稱,近年來法國多名作家的作品都捕捉到了最終導致“黃背心”運動的社會不滿情緒。
據(jù)西班牙《國家報》網(wǎng)站1月20日報道,工廠停工、工人工資下降、忍辱負重、遠離巴黎的小城市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人們?yōu)榱松嬛荒荞{車四處奔波、教育和文化成為社會各個階層身份的象征、坐落于市郊的商貿中心和大型建筑物一派蕭條的景象、選民開始被極右派候選人吸引……這一切現(xiàn)實早就擺在所有人面前,卻鮮有人加以關注。

法國“黃背心”運動(視覺中國).
報道認為,2018年11月因油價問題爆發(fā)的“黃背心”運動最終演變成一場總統(tǒng)馬克龍的執(zhí)政危機,但實際上這場運動也有著文學背景。最新的例證就是作家米歇爾·韋勒貝克在2019年1月發(fā)表的小說。這部作品講述了在被巴黎和布魯塞爾遺忘的農村地區(qū)發(fā)生的一場動亂:憤怒的農民截斷高速公路、和警察展開沖突。
據(jù)悉,韋勒貝克是在“黃背心”運動之前就創(chuàng)作了這部小說,但其中的很多暴力情節(jié)仿佛就發(fā)生在眼下的這場運動當中。
報道稱,頹廢的美感和逆流而動的思想讓韋勒貝克的這部小說顯得尤為獨特。詩意的語言和獨樹一幟的政治觀點在這部作品中交織,與很多“左派作家”截然不同。
在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為代表的一眾作家筆下,“邊緣法國”又是另外一副樣子。埃爾諾不久前在自傳體小說中將法國農村的死氣沉沉之象呈獻給作者。

法國新教皇堡的鄉(xiāng)村風光(視覺中國)
報道認為,假如馬克龍及其顧問曾經仔細研讀這些作品,或許早就能發(fā)現(xiàn),雖然油價問題表面上是一個經濟問題,但這個問題卻與法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或許他們早就能察覺這很可能成為一場暴動的導火索。
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曾經發(fā)出過這樣的感慨:“只能在離家40公里的大城市找到一份非全時的體力活兒,往返路程上耗掉的汽油每個月就能花掉我好幾百歐元。”
另一部作品當中的主人公也有相同的境遇。這名汽車清潔女工的上司告訴她:“你需要一輛汽車,而且需要找一些拼車的人分攤油費,否則你掙的錢還不夠給汽車加油。”
在這些作品中,超級市場成為最能暴露出法國粗鄙丑惡一面的地方。有些作品描述了圍繞著超級市場發(fā)生了一系列事件,還有的作品干脆直接描寫了高傲的顧客如何羞辱超市收銀員。
報道認為,雖然法國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國家之一,但社會階級依然層次分明。而導致階級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然而,一位作家卻在書中這樣寫道:“社會地位是與生俱來的。”他認為教育并不能改變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他以親身經歷講述道:“當你以為自己憑借受教育水平敲開了精英階層的大門,但這些精英早已升到更高階層。”不難想象,一個無法借助教育提升生活水平的中年人很容易成為“黃背心”的一員。
(2019-01-22 00:2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