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念二:“墻”,會成為新的美國“精神地標”嗎?
或者借用國會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的說法:邊境鋼鐵墻抑或自由女神像,究竟哪一個是美國的象征?
墻,自古有之,內斂、防御、隔絕,團結“我們”,分離“我們”和“他們”。維基百科釋墻,指建筑學上一種垂直向的空間隔斷結構,用來圍合、分割或保護某一區(qū)域?!墩f文》釋墻,垣蔽也。壘土為墻,意在收藏。
曾幾何時,美國給世界的印象是一個富有荒野開拓精神的開放國家。在美國國內旅行,一照(駕照)一卡(信用卡),盡可以四處駕車漫游。
新年朋友聚會時,與一位中年亞裔女性閑談。她說,20多年前,初到美國,飛機上是各種膚色的人。入關時,工作人員常會說同樣一句話:“歡迎來到美國”,她當時非常震撼。去年,她返鄉(xiāng)探親,回美時盡管手持美國護照,仍然被滿臉懷疑的海關人員盤問。她說,美國變了。
記者在采訪中,也時常感受到,美國有形墻或許沒那么多,無形的墻卻當真不少,而且這些年似乎在不斷壘高。追究起來,更難逾越的高墻,恐怕不是實體墻,而是認知墻、觀念墻、文化墻、種族墻、貧富墻。自2016年大選以來,“墻”,更成為美國社會的燙手熱詞。
有形無形的“墻”的存在,使得美國擁有多維、多重的面孔。主張造墻的特朗普的上臺,或許并未創(chuàng)造美國的新面孔,而只是把舊有的,轉換一點角度,撕下幾重面紗,呈現(xiàn)給世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