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拉班鎮(zhèn)居民的心里話
都東縣比拉班鎮(zhèn)距離斯里巴加灣市約一個小時車程。
道路兩側排著密密麻麻的鐵桿,有的相隔僅1米。桿上的紅色標志十分醒目,旁邊豎著“大貨車1米,小汽車0.25米”的牌子。原來,這是洪水泛濫時提醒過往車輛的。

手持中文兩國國旗的文萊青少年歡迎習近平主席訪問文萊。人民日報記者 王芳攝
“1年前水壩建成后,就很少發(fā)洪水了。”比拉班鎮(zhèn)居民哈吉說。
哈吉所說的水壩是烏魯都東水壩項目,也是文萊最大的水利工程,將惠及25萬文萊居民。11月17日,烏魯都東水壩項目正式驗收移交文方。在項目現(xiàn)場,文萊發(fā)展部負責該項目的官員扎比說:“中國企業(yè)建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十分棒,項目除了緩解洪澇災害,還為文萊經濟增長提供水源儲備。”

烏魯都東水壩為文萊提供了長期的水資源儲備。人民日報記者 孫廣勇攝
“我聽說中國有三峽大壩,現(xiàn)在文萊也有了自己的‘三峽’大壩,我們感謝中國,感謝習近平主席!”哈吉說出了比拉班鎮(zhèn)居民的心里話。
“中國技術、中國管理經驗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大摩拉島坐落在寧靜的文萊灣東北部。遠遠望去,白色巨龍般的大摩拉島跨海大橋將小島與陸地緊密相連。大橋下,摩拉港內一幅繁忙的景象:大型集裝箱船緩緩駛入港口,一個個集裝箱被吊裝到碼頭,堆在不同區(qū)域。大量的生活必需品由此走進了文萊每一個尋常百姓家。

在“廣西-文萊經濟走廊”框架下中文合作運營的摩拉港將成為當?shù)睾竭\中心。人民日報記者孫廣勇攝
摩拉港項目是“廣西—文萊經濟走廊”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2月,中文兩國企業(yè)組建了文萊摩拉港有限公司,接管摩拉港集裝箱碼頭;今年7月,正式完成了摩拉港的整體接管運營。
集裝箱操作部中控主管麥克已經在這里工作多年。麥克談起中國企業(yè)帶來的變化,文萊摩拉港有限公司成立短短幾個月后,就新增4臺集裝箱正面吊運機、3臺集裝箱堆高機等流動設備。“尤其是實現(xiàn)了從手動操作到電腦系統(tǒng)化管理的轉變,現(xiàn)在司機交提柜都不用下車,通過電腦終端,就可以明確知道下一步的作業(yè)地點及作業(yè)方式。”麥克說。

摩拉港工人正在進行集裝箱裝卸作業(yè)。人民日報記者 林芮攝
數(shù)字是中文合作成績的最直觀顯示:
2018年前10個月,摩拉港共完成集裝箱吞吐量93257標箱,同比增長約7%;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港口單船平均作業(yè)效率達到30.2自然箱/小時,比此前提高了50%以上;
外拖車提還柜平均時間為25分鐘,縮短了30分鐘以上。
..........
摩拉港的變化給文萊人帶來了切實利益。文萊萬凌公司總經理邁克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每個月都要從新加坡進口幾十個集裝箱,以前每個集裝箱運費大約1800文萊元(1文萊元約合5元人民幣)?,F(xiàn)在,成本降低了,提取貨物快了很多。中國技術、中國管理經驗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