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區(qū)為此次會晤的韓方“和平之家” (圖 路透社)
戰(zhàn)亂當年在這里停止,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持續(xù)至今日的半島分裂。作為朝鮮戰(zhàn)爭和朝鮮半島分裂的見證,板門店一直是當今朝韓雙方最為敏感的前線陣地。
1976年8月18日,板門店發(fā)生“斧頭事件”(也稱“板門店事件”)。事情的經過是,當時美軍在朝鮮半島板門店附近“共同警備區(qū)”砍伐一棵“阻礙了視野”的楊樹,在這期間,17名朝鮮軍人要求美軍停止砍樹,而遭到當時任美軍警備中隊長阿瑟·伯尼法斯的拒絕。多次交涉后,朝美兩方發(fā)生沖突,造成1名美軍上尉和中尉死亡,8名士兵受傷。朝方認為,美軍將斧子向朝鮮人民投擲,朝鮮一方接到斧子并扔回,造成了對方軍官的死亡。
這次事件發(fā)生后,朝美關系一度轉冷,而朝鮮和韓國兩軍的活動范圍也自此事件后,被嚴格限定在本國區(qū)域內,再也不能跨越邊境線。如今,板門店兩側荷槍實彈的朝韓官兵,無不在說明“板門店”是不能擅闖的“軍事重地”。
在這段時間里,唯一能不受阻擋便能輕易跨過邊境的,或許只有“高音喇叭”。
早先,韓國在板門店韓方一側設置幾十處廣播,每一處安裝48個喇叭,向朝方一側播放音樂、新聞、談話、電視劇等內容。韓國國防部說,這些廣播夜間可以傳20公里遠。“高音喇叭”也被稱為是韓國對朝鮮心理戰(zhàn)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為了創(chuàng)造朝韓首腦會談的和解氛圍,韓國軍方前幾日表示,決定停止對朝進行播放“高音喇叭”。畢竟,雙方首腦會面在即,一切如果能擺在臺面上談的話,自然不需要再接著打什么心理戰(zhàn)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