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治理:中國從追隨者向參與者、領跑者過渡
本報上海11月1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堵力)28歲的意大利小伙安卓爾·李安風剛剛博士畢業(yè),便與復旦大學簽了為期兩年的助理研究員合同,他的研究方向是地中海沿岸的地緣政治。
“中國是很受歐洲學生歡迎的學習目的地,而在歐洲,中國留學生也是歐洲大學中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通過我們的英才教育計劃,讓優(yōu)秀的科技人員能夠到國外進行交流合作,到目前,已經向515名中國博士生或博士后研究人員提供獎學金,讓他們來歐洲做研究。與此同時,我們也資助了超過兩百名歐洲的研究員到中國進行研究,他們主要來自意大利和德國。”歐盟教育、文化、青年和體育委員瑙夫勞契奇說。
11月15日下午,作為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第四次會議配套活動,瑙夫勞契奇一行到訪復旦大學。他發(fā)表演講并和200多名師生進行了互動。
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表示,復旦大學已與56個歐盟國家大學簽署了校級合作協(xié)議,2015年至2017年3年,有26個歐盟國家的留學生共計3381人次到復旦大學深造。
據介紹,復旦大學是國內最早研究歐共體與歐盟的高校之一,1993年成立了歐洲問題研究中心,致力于組織和開展對歐盟與歐洲一體化的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及內外關系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該中心是教育部地區(qū)與國別研究基地和中歐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還是中國歐洲學會歐盟研究分會的發(fā)起和掛靠單位,亦是歐盟委員會命名的優(yōu)秀讓·莫內中心。該中心有3名教授被歐盟委員會授予“讓·莫內教授”榮譽稱號。
“現(xiàn)在歐洲來的留學生學習內容發(fā)生了轉變。”獲得“讓·莫內教授”稱號的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說,過去大家來中國多是學語言、傳統(tǒng)文化、按摩針灸,現(xiàn)在復旦的國際班學生更多是來學經濟、學國際治理。
他認為,在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深入發(fā)展的背景下,2012年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啟動后的這5年,對中歐關系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中歐現(xiàn)在的學術交流已經更加對等了。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國從向西方、向歐洲學習的追隨者變成了參與者、研究者,在某些方面還是領跑者。”張驥是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副教授,此次負責接待瑙夫勞契奇。他還有一個身份是復旦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這位35歲的學者感受最深的是,中國學者現(xiàn)在的使命是必須要提出中國崛起后,要在國際發(fā)展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歐洲一向倡導多邊主義,中歐在這方面有共識。特別是在今天美國在全球治理中開始有所退縮的情況下。我們不能什么都靠跟隨西方學習,而是必須向世界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張驥以氣候變化問題為例,過去西方國家都指責中國的碳排放問題,要求中國必須改。隨著中國政府提出新發(fā)展理念,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成為中國的主動訴求。如今,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成為全球治理的引領者,歐洲非常認同中國這樣的理念和行為,美國則選擇退出《巴黎協(xié)定》。據介紹,在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框架下,目前復旦大學與歐盟國家伙伴大學共建了5所孔子學院,與哥本哈根大學合作成立了“復旦-歐洲中國研究中心”,致力于深化中歐的學術伙伴關系,引領中國研究領域的新視角,推動全世界范圍內的當代中國研究。
(原標題:國際治理:中國從追隨者向參與者、領跑者過渡)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11-16/837767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