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面臨囚徒困境
裕仁天皇1989年去世后,他的皇位傳給了兒子明仁。明仁天皇所繼承的位置,大體上已經(jīng)既不代表軍國主義、也不代表和平主義,既不代表過去、也不代表現(xiàn)在,而是代表兩者之間懸而未決的緊張關系,代表一種過于痛苦、從而不可正視的國家身份危機。
報道稱,所有跡象表明,與父親不同,明仁天皇一直在致力于解決這一矛盾。1990年1月,明仁天皇繼位還不到一年,長崎市市長就違反了一個國家禁忌,他說裕仁對大日本帝國的罪行負有一定的責任。當一名日本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向長崎市長開槍,造成其重傷后,明仁天皇親自到長崎表示聲援曾經(jīng)批評自己父親的市長。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明仁天皇承認了朝鮮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以及自己有部分朝鮮血統(tǒng),這在日本也是一個禁忌,因為日本長期以來把朝鮮族作為劣等國民來對待。最有爭議的是,他對日本二戰(zhàn)期間在海外的暴行表示了遺憾。《大西洋》月刊在1998年發(fā)表的一篇特寫中稱,明仁天皇“在明確和深化有關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對中國和中國人民所犯暴行的本國內(nèi)疚的公開表達”作了貢獻。
正如尼克松訪問中國一樣,只有天皇才能如此公開地面對大日本帝國的歷史。他做的甚至不止這些,用格魯克的話說,明仁天皇已把天皇的位置“君主化”,使其更像歐洲的國王。格魯克暗示,天皇通過把自己的角色變?yōu)?ldquo;與日本的民主體制一致”,他可能希望把日本進一步推向其新的民主身份,讓其遠離過去。
格魯克指出,戰(zhàn)爭結(jié)束時,明仁只有11歲,日本經(jīng)歷了一個雖然短暫、但充滿毀滅與貧困的創(chuàng)傷期。有些估計認為,戰(zhàn)爭讓日本損失了國家財富的三分之一。這就是明仁所經(jīng)歷的輝煌帝國時代,他后來繼承了皇位,并尋求進行改革。
報道稱,天皇與他的國家一樣,仍是尚未解決的矛盾與未能面對的歷史的囚徒,盡管這種歷史往往通過殘留的、曾經(jīng)是天皇崇拜的竊竊之聲表達出來,但總還是比皇室本身要大。盡管天皇有很大的象征力,但在尋求自己退休一事上,他卻陷入了向公眾求情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