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分鐘,這是為甘肅省積石山縣受災民眾搭建一間活動板房的大概用時。一間活動板房面積18平方米,可供4至6人入住,屋內(nèi)配有床、被褥、桌椅和火爐等基本生活設施。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住建局介紹,截至12月23日21時,已到位板房6158間,建成集中安置板房3521間,正在建設1010間,正在轉(zhuǎn)運2572間,計劃27日前完成全部12000間板房建設,確保受災民眾安全溫暖過冬。

12月22日,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zhèn)梅坡村活動板房安置點,受災村民張法土麥在掛窗簾。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12月18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發(fā)生6.2級地震,造成甘肅、青海重大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受損。甘肅省抗震救災指揮部日前通報,現(xiàn)場排查搜救工作已經(jīng)結束,工作重心正全面轉(zhuǎn)向受災群眾安置和受傷群眾救治。
“震后我們在帳篷里住了兩天就搬進寬敞暖和的板房,心里踏實多了。”劉集鄉(xiāng)陶家村村民陶永平說。
記者在災區(qū)多個安置點看到,活動板房建設如火如荼。挖掘機、起重機來回穿梭,平整地面,吊取板房。中建八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他們已在大河家鎮(zhèn)、劉集鄉(xiāng)、石塬鎮(zhèn)等受災地區(qū)建設總計900間板房,后續(xù)建設任務也會盡快完成。
據(jù)了解,甘肅目前采取多種受災群眾轉(zhuǎn)移安置方式,包括就近帳篷安置、投親靠友安置、活動板房安置等。截至12月22日12時,甘肅地震災區(qū)共設置受災群眾安置點311個,轉(zhuǎn)移安置群眾112346人。
在石塬鎮(zhèn)石塬村,地震發(fā)生后,當?shù)胤课輾p嚴重。村黨支部書記石萬珠介紹,目前所有受災民眾已住進帳篷,各類救災物資也已配備到位,溫飽和取暖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走進石塬村村民柴成良的帳篷,3張折疊床整齊擺放,統(tǒng)一發(fā)的被褥、毛毯和棉衣堆放在上面。帳篷內(nèi)爐火正旺,一旁的小桌上放著午餐沒有吃完的羊肉、白菜,桌下還有一袋蘋果。
柴成良說,現(xiàn)在不缺吃的穿的,最擔心的還是未來房子的重建問題。
甘肅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帳篷、板房等安置方式是臨時安置,正組織受災房屋安全鑒定相關工作,下一步將有序啟動災后重建。

12月22日,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zhèn)喇家村安置點,村民李貴恩(前)往火爐中添加煤塊。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此次地震,青海省海東市主要受災地區(qū)包括民和、化隆和循化等縣,受災民眾的安置工作正有條不紊進行。
“帳篷里有爐子很暖和。這兩天的飯菜也換著花樣提供,冬至當天還吃了餃子。”民和縣中川鄉(xiāng)金田村村民楊忠保說,他有信心生活很快可以恢復正常。
楊忠保一家目前住在金田村的臨時安置點,走進他的帳篷,一股暖意迎面而來。爐子上燒著熱水,一旁的架子上擺放著礦泉水、牛奶、方便面、火腿腸等生活物資。
剛吃完飯的楊忠保在鋪著厚毯子的床上休息,小孫子則在地上搖搖晃晃地學走路。此次地震引發(fā)的砂涌災害將他居住的院落沖毀,所幸撤離及時家中無人傷亡。地震后,他和家人第一時間住進帳篷,吃上熱乎飯。
在循化縣道幃藏族鄉(xiāng),牙木村是受災最嚴重的區(qū)域之一。駐村第一書記馬海軍說,經(jīng)過緊急協(xié)調(diào),當?shù)啬壳拔镔Y供應充足。“后面將盡快搭建活動板房,確保安置點群眾沒有安全風險。”
青海省海東市抗震救災指揮部介紹,青海已設立141個臨時安置點,安置受災群眾18259人,累計發(fā)放帳篷、折疊床、棉被褥、棉大衣、取暖設備等各類救災物資5.94萬件套。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想方設法改善安置條件,確保受災群眾有地方住、有熱飯吃、不挨凍”“與時間賽跑,把救災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第一時間配發(fā)到安置點和群眾手中”……
中央和地方千方百計做好受災民眾安置,全力保障各類物資充足,加速搭建活動板房,確保生活用電用水、看病就醫(yī),加緊開展建筑設施受損情況摸排、評估和搶修,第一時間推進學校復課……讓受災民眾安全溫暖過冬,生活早日重回正軌。

12月22日,積石山縣部分高中學生在一臨時安置點聽課。新華社發(fā)
12月22日,積石山全縣3所高中學校4900余名高中生線上復課。復課前一晚,在石塬鎮(zhèn)一個帳篷安置點,中學物理老師柴霞認真用電腦備課,同時測試網(wǎng)絡。“以前我們也有線上教學經(jīng)驗,一定能保質(zhì)保量上好課。”
受地震影響,積石山全縣學校不同程度受損。12月19日全縣所有學校暫時停課。復課當天,在積石中學傳達室,校長董洪海在線上為全縣高中生講授震后第一課,內(nèi)容是震后中小學生心理調(diào)適。他同時也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我們盡快開課真是不容易,希望孩子們能夠珍惜機會,好好學習。”
線上直播時,積石中學高二學生何世芳很有感觸。她說:“聽到來自學校的聲音,雖然隔著長長的網(wǎng)線,但我們非常激動。”
從12月25日起,積石山縣初中學校將以班為單位開展線上教學。小學四至六年級,有條件開學的學校,開展線上教學;沒條件開學的學校,教師下沉到安置點開展教學輔導。一至三年級,教師下沉到安置點開展教學輔導。幼兒園本學期不再復課,教師在安置點組織開展心理輔導和游戲活動。
據(jù)了解,此次地震相關災后重建工作正在規(guī)劃,并將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緊密結合,幫助災區(qū)群眾改善生產(chǎn)生活條件,防止發(fā)生規(guī)模性因災返貧致貧。
(新華社記者 齊菲、張文靜、陳杰、李寧、李琳海、程楠)
(來源:新華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