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滾的錢塘潮。周孫榆攝
觀完日潮觀夜潮 賞完頭潮賞尾潮
時間來到明朝,“追潮族”們對潮水的喜愛也更上了一層樓,區(qū)區(qū)白天觀潮已滿足不了他們,觀夜潮的習俗由此誕生。
相比于日潮的洶涌激蕩,夜潮更為朦朧恬靜,沒有了白日的喧囂,夜潮之聲、色、韻在萬籟俱寂的夜色中顯得格外突出。
明代戲曲作家高濂曾在他的《四時幽賞錄》這樣描述:“浙江潮汛,人多從八月晝觀,鮮有知夜觀者,夜午月色橫空,江波靜寂,悠悠逝水,吞吐蟾光,自是一段奇景。頃焉風色陡寒,海門潮起,月影銀濤,光搖噴雪,云移玉岸,浪卷轟雷,白練風揚,奔飛屈折,勢若山岳聲騰,使人毛骨欲豎。古云:‘十萬軍聲半夜潮’。信哉!”
與此同時,隨著明朝錢塘江水逐漸南移,最佳觀潮點也隨之變遷,從杭州向附近的海寧(古屬杭州)逐漸轉移,因而明朝又稱錢江潮為海寧潮。
在民國時期,人們對觀潮就更為講究了,甚至推出過“觀潮專列”。
相關文獻中記載:“看潮除沿江上下外,人多趨海寧。屆期火車特開觀潮專車,以便觀客。遠道之人,如期而至者,車為之滿。車中包定伙食。可以隨客飲餐。”
時至今日,游客們的觀潮熱情依舊不減,據(jù)統(tǒng)計,每年這個時節(jié)浙江海寧將接納數(shù)以十萬計的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