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沙不治 窮根難除
【風沙之苦填滿兒時記憶】
一場盛夏的雨洗凈了陜西定邊縣的天空,石光銀帶著孫子石健陽走在自己親手栽下的樟子松林帶間,分辨不清的鳥鳴奏響清晨的狂歡,松針仍舊掛著前夜的雨滴……眼前這片6000多畝的綠洲有個令人生畏的名字——“狼窩沙”。30多年前,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和它的名字一樣險惡,沙丘縱橫,狂風肆虐,流沙隨時都能威脅人的生存空間。
生于毛烏素沙漠南緣的石光銀自小吃盡了風沙的苦,“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四季黃沙漫天成為當?shù)厝罕姷膲趑|。為了躲避流沙侵害,石光銀的父親曾舉家搬遷9次。
【不治沙,就會一直窮下去】
風沙填滿了石光銀的童年記憶,成為那個年代定邊人難言的苦楚,“地炕爛草棚,四季冒黃風,糠菜填肚皮,十戶九家窮”,這是當時毛烏素沙地邊緣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一陣風刮過來,沙子就上了房梁,昨天還高高的麥子被埋得什么也不剩了,那樣的環(huán)境一畝地只能產(chǎn)一二百斤糧。”石光銀回憶道。
當?shù)刭Y料顯示,在1949年前的100年間,榆林沙區(qū)已有210萬畝農(nóng)田、牧場被流沙吞沒,剩下的145萬畝農(nóng)田也被沙丘包圍,1949年6月時,榆林林草覆蓋率僅有1.8%。
沙進人退局面持續(xù)惡化,連片的“不毛之地”嚴重制約當?shù)厝罕娚a(chǎn)生活,“不給大家把沙治住,這個地方的窮根兒就拔不了,我那個時候下定決心,以后就干治沙這一件事。”石光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