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困難能難倒共產黨人!
72年前,只能用輕武器進攻的解放軍被“攔”在河岸,20歲的連指導員和兩名戰(zhàn)友沿下水道潛入蘇州河,悄然泅渡,奇兵突襲,抓獲國民黨上校副師長,迫其師部及三個營放下武器,創(chuàng)造了三個人不放一槍、制伏千余敵人的傳奇。
這位年輕的連指導員名叫遲浩田,后來成長為共和國上將,在2019年出版的《日月新天——上海戰(zhàn)役親歷者說》一書中,他回憶,當時蘇州河水齊脖深,又臭又黑,三人上岸后,除了牙齒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

進入上海前,解放軍將《入城守則和紀律》的內容繪成圖片,掛在戰(zhàn)士們的背包上,一邊行軍一邊學習(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上海市檔案館提供)
當年殘酷戰(zhàn)場,今天宜居家園。蘇州河已告別黑臭,魚翔淺底,河岸綠廊步道,市民健身休憩。端午將至,蘇州河龍舟賽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中,普陀區(qū)機關工委書記吳凌昱自豪地說:“今年,蘇州河龍舟賽18歲了!”蘇州河及兩岸變遷,是上海城市精細化治理的一個縮影。
上海解放之初,中國共產黨面臨一個巨大的爛攤子:天上國民黨飛機狂轟濫炸,城里匪特猖獗,流民遍地,盜搶高發(fā),物價飛漲,加上國民黨敗逃前大規(guī)模掠奪和劫運,當時上海煤存量只夠用一個星期,棉花和糧食連一個月都支撐不了,全市私營工廠,開工戶數(shù)只占1/4……

從空中俯瞰蘇州河(下)與黃浦江的交匯處(無人機照片,2020年12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把接收變成“劫收”,民怨沸騰。中國共產黨怎么接收上海?又如何管好這樣一個環(huán)境復雜,政治、經濟、社會各種風險和危險交織的大城市?勝利之師露宿街頭,已成為經典的歷史畫面。記者看到當年入城部隊隨身攜帶的小冊子《城市常識》,處處強調紀律,細致到進民居時要敲門或按電鈴,下雨天先在門外擦掉鞋底上的泥水……
眾所周知,上海解放后中國共產黨打了一場“經濟戰(zhàn)線的淮海戰(zhàn)役”,但艱巨斗爭,遠遠不止經濟戰(zhàn)線。劉統(tǒng)說,上海解放后,遇到很多新問題,“黨的干部表現(xiàn)出了很強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比如,鑒于當時上海治安惡劣,搜捕盜匪的同時,人民政府開展戶口清查,通過校正、增補、實時記錄,上海逐步建立起全新的而且嚴密、完整的戶口管理體制,為新中國的社會治理起了示范帶頭作用。
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共產黨人!

這是國家會展中心(上海)(2020年11月3日攝)。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累計意向成交726.2億美元,同比增長2.1%,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新華社發(fā)(吳愷 攝)
回望百年,上海有兩次歷史性的轉型:第一次是1949年共產黨解放上海,從不會到會,從接管到創(chuàng)新,在上海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和城市的管理方式,直接影響到新中國的建設管理。第二次是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改革開放的全面起飛,上海承擔使命,先行先試,從土地批租到引進外資再到全面開放,向全世界展開胸懷,人才匯聚,萬商云集,迎來了又一次騰飛。
上海正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huán)的中心節(jié)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的戰(zhàn)略鏈接,更好融入和服務新發(fā)展格局。特別是歷經疫情考驗,今年1至4月,上海新設外資企業(yè)數(shù)、合同外資和實際使用外資實現(xiàn)“三增長”,這里仍是國際資本紛至沓來的“定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