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背后除了刷點擊還可能泄露用戶信息
那么是否代表這些私下“偷跑”的App除了讓消費者損失少量流量外,基本沒有什么影響呢?業(yè)內人士表示,比起少量流量帶來的損失外,這些App為什么會“私下”產生流量更值得消費者警惕。
“一般有兩種情況:一個是惡意App通過‘綁架’手機刷流量。另外就是App在‘私下’上傳用戶信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App工程師表示。
他進一步解釋稱,惡意App為了套取目的網站的點擊率,讓手機不停地在后臺“點擊”相關網站或者廣告頁面。這種情況基本流量短時消耗巨大,“一個小時刷掉一兩個G也是尋常”。
而另一種情況雖然損失的流量不多,但是給用戶帶來的信息泄露的風險更大。很多App在安裝之初都會提出一些與App使用無關的“越權申請”,比如一些壁紙App需要“通話”“通訊錄”“短信”等授權,顯然是過度要求授權。用戶一旦同意,這些App或能將用戶信息上傳服務器。這也就是為什么有的App即使長期沒有使用,還在產生數(shù)據(jù)流量的原因,它們大多是在后臺上傳用戶信息。
整治 《App個人信息保護管理暫行規(guī)定》將發(fā)布
為了減少或避免手機App“偷跑”,甚至避免下載到惡意App,業(yè)內人士建議,用戶要在官方渠道下載App,不輕易下載不知名App。經常觀察應用流量使用情況,對于一些應用程序會出現(xiàn)大量流量消耗要及時進行刪除。一款App使用完后,要記得完全關閉而不是簡單地退出。每次新裝App時,仔細看授權詳情,避免不必要的授權。一些已經被發(fā)現(xiàn)“偷跑”的軟件,也可通過手機設置來限制其啟動權限。
不僅是用戶在使用App時注意方式方法,工信部和各地通信管理局也早已開始對存在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進行通報和處理。
今年3月,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表示,目前市場上手機App近300萬款,工信部會同相關部門專項整治了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今年App整治要求將進一步提高,對拒不接受整治的App堅決下架。同時在監(jiān)管方面,要提高技術裝備的能力,首先要確保能夠檢測出信息保護的漏洞,以及對廣告信息有效攔截。
4月20日,工信部新聞發(fā)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通報稱,今年以來,工信部已累計完成29萬款App技術檢測,對1862款違規(guī)App提出整改要求,公開通報319款整改不到位App,組織下架了107款拒不整改的App。
同時,工信部將在充分征求意見基礎上,會同相關部門發(fā)布《App個人信息保護管理暫行規(guī)定》,組織制定《App用戶權益保護測評規(guī)范》和《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guī)范》等系列行業(yè)標準,為App個人信息保護監(jiān)管提供政策和標準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