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數(shù)十萬名復員官兵和來自四面八方的青年,奔赴祖國東北角,開發(fā)“北大荒”,建設(shè)“北大倉”。如今,又有大批黨員干部為了脫貧攻堅,扎根東北偏遠農(nóng)區(qū),繼承和發(fā)揚“北大荒”精神,帶領(lǐng)群眾奔向幸福小康。

這是8月21日拍攝的黑龍江佳木斯富錦市萬畝水稻公園中的稻田畫(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fā)(張濤 攝)
“北大倉”挖“窮根”
夏末秋初的三江平原,良田萬頃,綠色的海洋望不到邊。在黑龍江佳木斯富錦市萬畝水稻公園,登上39米高的瞭望塔,用各色水稻種植成的四幅稻田畫盡收眼底,“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字樣赫然在目。
就是這片廣袤肥沃的黑土地,創(chuàng)造了“北大倉”舉世矚目的奇跡。但也因地處高寒、老齡化嚴重,不少人因病致貧。黑龍江省20個國貧縣里,三江平原地區(qū)就有5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批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來到這里,帶領(lǐng)群眾搞起扶貧產(chǎn)業(yè),志智雙扶為這里注入新動能。
61歲的撫遠市寒蔥溝鎮(zhèn)紅旗村脫貧戶于秀華,走路踉踉蹌蹌。3年前,她不再為出門謀生計發(fā)愁。在村里幫扶下,于秀華在自家建起大棚養(yǎng)花,2019年種了3萬株,純收入15000元。
和于秀華一樣,很多像她這個年紀的村民為了脫貧而開始忙碌。湯原縣香蘭鎮(zhèn)新建村脫貧戶何士玲說,“摘木耳一小時10元錢,在家門口掙點錢不好嗎?”
村里有產(chǎn)業(yè),老百姓守家待地“鼓腰包”。樺南縣建成的134個扶貧產(chǎn)業(yè)項目持續(xù)帶貧益貧。
今年55歲的盧春生和妻子,在樺南縣一家公司負責看護小雞。“自己從前在南方城市修地鐵,現(xiàn)在回來了,兩口子去年9個月就掙了8萬多元。”盧春生說。
如今,佳木斯市5個國貧縣已全部“摘帽”。市扶貧辦干部呂國鵬說,從“炕上裝懶”到更關(guān)心能干點啥,貧困戶變化的背后,是奔向美好生活的志氣和心氣燃起來了。

這是8月19日拍攝的黑龍江省樺川縣集賢村村貌(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fā)(張濤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