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五:為啥此時曬書、曬衣服?
種種傳說外,此時也曾有曬書、曬衣服的習俗。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記載了東漢后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軼事。其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七月七日這天,東晉名士郝隆跑到太陽底下躺著。
有人問他,為啥這樣做?郝隆來了一句“我曬書”,暗戳戳秀了一番自己的學識。
七月七日曬書、曬衣服原本只是一項風俗。在魏晉時期,北阮有一些富裕人家也會趁機“炫富”,曬出來的衣服質(zhì)地特別好,光彩奪目。
阮咸是“竹林七賢”之一,也很淡定地拿竹竿挑著一件舊衣服來曬,別人看了特別好奇,他卻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冷知識六:最出名的應節(jié)食品“巧果”
如同冬至的餃子、清明時的青團,七夕也有應節(jié)食品,其中最出名的一種叫做巧果。巧果主要用油面糖蜜等做成,花樣很多。

資料圖:圖為身著漢服的姑娘們展現(xiàn)了屬于七夕最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文化內(nèi)容——祭星乞巧。中新社記者 劉可耕 攝
古代,巧果有許多好聽的名字,比如“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到了宋朝,市面上已經(jīng)可以買到七夕巧果了。
把白糖糖漿和面粉、芝麻一起和好,拌勻后攤在案板上捍薄……再經(jīng)過油炸等一系列工序,巧果就做好了。心靈手巧的女子,可以把巧果做成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guān)的造型。
當然了,歷史上不同朝代,在七夕這一天也有不同的食俗,《唐六典》中就有“七月七日加斫餅”的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