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過晌午,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馬鞍山村,黨群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大廳”熱鬧起來,駐村第一書記劉葉陽正忙著為村民解讀政策、答疑解惑。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馬鞍山村考察,在黨群服務中心,劉葉陽向總書記匯報了村里的情況。在駐村干部之家、愛心超市,總書記看到村莊管理有序、村民生活幸福,十分欣慰,強調產業(yè)是發(fā)展的根基,產業(yè)興旺,鄉(xiāng)親們收入才能穩(wěn)定增長。
山葡萄拉動一條產業(yè)鏈
“總書記要求我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yǎng)則養(yǎng)、宜林則林,把產業(yè)發(fā)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回憶當天場景,劉葉陽記憶猶新。
“那天,在愛心超市,我向總書記詳細匯報了愛心超市的積分卡管理機制,村里根據環(huán)境衛(wèi)生、孝老愛親等6個方面開展評分,群眾根據積分到這里免費換取相應物品,以此提升全村文明水平,助推鄉(xiāng)風建設。”劉葉陽回憶,“總書記聽了很感興趣,問得很細,仔細了解積分方式和物品來源。”
曾是冀察熱遼抗日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的馬鞍山村,前些年是當地出名的貧困村。“那時全村1/3的房屋存在安全隱患,村里基礎設施落后,旱地較多,老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飯,村集體經濟只有靠出租果園收點租金,沒有什么像樣的產業(yè)。”這是4年前劉葉陽剛到村里時的情景。
地處北緯41°左右,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馬鞍山村很適合種植釀酒用的山葡萄。但由于賣不上好價錢,許多村民砍掉山葡萄樹曬干當柴燒。
必須在擴大規(guī)模效益、優(yōu)化更新品種和延長產業(yè)鏈條上下功夫,劉葉陽和扶貧工作隊同志深入農戶宣傳講解,聯(lián)系專家更新品種。幾年光景,村里的山葡萄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2000畝發(fā)展到如今的3500畝,還建成了集中連片的山葡萄栽植基地,畝產也由原來的1500斤增加到現(xiàn)在的2000斤,每畝純收入突破4000元,是種植玉米純收入的3到5倍,33戶75人因栽種山葡萄實現(xiàn)穩(wěn)定脫貧。
劉葉陽推動山葡萄合作社轉型升級,成立了葡萄酒釀造公司,通過“扶強帶貧”合作化經營,山葡萄以每斤兩元的保護價收購,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248戶村民受益。
63歲的村民李義家里種了8畝山葡萄,前些年總為價格低還滯銷而犯愁。如今,村里有了合作社和葡萄酒公司。2019年秋天,老李自己買來釀酒設備,用1萬斤山葡萄加工了5000斤原汁葡萄酒,并讓女兒幫忙開了網店,生意好時每天能賣出30多桶原汁葡萄酒。“現(xiàn)在年收入6萬多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馬鞍山村還將45萬元項目資金投入葡萄酒公司, 49戶貧困戶共116人成為公司股東,每年人均增收500元; 8戶貧困戶參與企業(yè)和基地勞動,每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