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爆發(fā)了第三波新冠疫情。從7月5日至14日,已確診224宗本地感染病例,病毒在多個小區(qū)擴散,多例源頭不明,確診群組包括粥面鋪茶餐廳員工、養(yǎng)老院人員、的士司機、快遞員、護士、住院病人,甚至還有入境處工作人員。

看似一個小反彈的疫情,作為中國的一個城市,有了武漢經驗、北京經驗,感覺控制起來應該不會太困難,但真的是事與愿違。
香港衛(wèi)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形容,情況似乎是香港出現(xiàn)疫情以來最嚴重。特區(qū)政府抗疫專家顧問、港大醫(yī)學院院長梁卓偉也表示:當初在一月末,武漢未封城前,即時傳播率亦只有2.5至3,但根據(jù)最新的研究報告,由于病毒已出現(xiàn)基因變異,新的病毒傳播率達到4,強調香港現(xiàn)時開始真正的持續(xù)本地爆發(fā)。

如果把我們人類社會比喻成一片森林,病毒就是火星。一棵樹被點燃了,產生新的火星會飛濺其他樹上,進而引發(fā)森林大火。要控制病毒,除了要對著火的樹滅火,還要隔離,就是不讓火星濺到別的樹上。還要排查哪些樹上有火星,迅速掐滅。
要控制新冠肺炎,全球1260萬例感染經驗告訴我們,不外乎“三字訣”:防、隔、治!
防,就是防止外來火星點燃本地樹木,防止外來輸入。疫情初期,作為被病毒突然襲擊的中國內地,確實有病毒輸入香港的可能。但當香港采取“封關”、強制隔離檢疫措施后,在疫情控制方面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截止目前,沒有一例新冠病例是香港強制檢疫后,由內地輸入的。而香港第二波、第三波疫情,都是從歐美、印巴等地輸入。
隔,就是讓健康的人和被感染者隔開。如果能做全民篩查,那就能迅速找到森林里哪顆樹有小火星。如果沒法全民篩查,那只能全民相互隔離,切斷傳染的通道。
治,是對已感染病人積極治療,這點香港社會做得不錯,截止7月14日,確診1570例,死亡8例,死亡率0.51%。比起歐美確實是不錯的成績。
知道要怎么做,那香港社會能不能做?北京6月份也有過疫情反復,能否參考北京模式?
在香港一檔著名時政節(jié)目《城市論壇》中,香港大學醫(yī)學院深圳醫(yī)院院長盧寵茂說:北京疫情的時候做得非常到位,在一星期內(北京政府)做了近900萬次核酸檢測,全城有2000多個采樣點,政府承擔檢測費。

(2月份盧寵茂院長的醫(yī)療團隊曾多次請戰(zhàn)支援湖北)
可惜這位深港兩地醫(yī)生,不斷受到質疑。節(jié)目中主持就質疑院長來自深圳,但屬于豁免檢疫,問豁免檢疫人數(shù)會不會太多。也有同臺嘉賓,質疑院長是不是曾經支援武漢,現(xiàn)在到香港會不會給香港帶來風險。
盧院長回答:首先要分清楚哪里是高危區(qū)域,高危區(qū)域過來是需要很嚴格的檢疫。深圳以三倍香港的人口,目前發(fā)生462個病例,病例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過去140天沒有本地病例,60天沒有輸入病例。所以現(xiàn)在如果有人說怕深圳的人過來,那應該是反過來說,是深圳怕香港過來的人更對。如果要實施(粵港澳)健康碼,香港一定要控制好,像深圳一樣控制疫情,才能通過。
雖然目前無法確定第三波病毒具體由誰傳入香港,但是病毒株是由歐美傳入這點毋庸置疑。

這種變異新冠病毒,7月初內地媒體就報道了,并提醒已經從歐洲傳染到美國。為顯示世界第一大國的身份,美國確診人數(shù)也以竄天猴式增長,由日增2萬竄成日增7萬。
但是,媒體報道并沒成功警示香港社會,大部分市民還沉浸在抗疫成效不錯(跟歐美比),是否該進一步放寬管控措施的氛圍之中。反對派借著疫情穩(wěn)定,大規(guī)模搞非法集會,造成人群聚集傳播病毒。中介機構引導市民,積極討論重新開放東南亞勞務市場,引進1.2萬菲傭服務港人。而本次第三波疫情確診者,就有菲律賓女傭。

可以說第三波疫情的發(fā)生,沒有防住,是香港社會嚴防內地、開放外國,放松警惕導致的。
歐美沒有一個國家、地區(qū)有能力做全民檢測篩查,那么作為中國的香港,是否能參考武漢經驗進行全民檢測篩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