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隆寶鎮(zhèn),當?shù)啬撩褓愸R前進行訓練。新華社記者 馬千里 攝
“還有最后一圈。”53歲的才哇揮動手中的哈達,向正在奔馳的騎手喊著。在距離玉樹市60多公里的隆寶鎮(zhèn),50多名騎手正在為一場賽馬會做熱身準備。
“他就是‘青龍’的主人,所有人都希望賽場上能出現(xiàn)第二個‘青龍’。”隆寶鎮(zhèn)代青村黨支部書記代江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末,才哇曾和愛馬“青龍”馳騁賽馬場,在青海、西藏、四川藏區(qū)的賽馬會上多次獲得冠軍。
“有人曾出60萬元要買我的馬,我沒賣,因為它是我的家人。”才哇說。過去,馬匹還是牧民們的主要交通工具,清晨,牧民騎著駿馬趕著牛羊去放牧,夜晚披著晚霞回到自己的帳篷。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摩托車、小客車逐漸成為草原牧民代步和放牧的工具,馬匹的飼養(yǎng)越來越少。
近年來,承載著人們對駿馬深厚情感的賽馬會蓬勃興起,這不僅抬高了駿馬的身價,也給人們帶來了商機。如今,僅隆寶鎮(zhèn)一年就有7場賽馬比賽,每年有100多匹良種小馬駒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