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23日發(fā)表的重要講話里提出,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增強必勝之心、責任之心、仁愛之心、謹慎之心。其中,在談到增強謹慎之心時,他強調(diào),“對風險因素要有底線思維,對解決問題要一抓到底,一時一刻不放松,一絲一毫不馬虎,直至取得最后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為何在此時語重心長提出增強“謹慎之心”,值得我們深思。
23日,他還提到了自己兩年前講過的一句話。2018年1月,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列舉了8個方面16個具體風險,其中提到,“像非典那樣的重大傳染性疾病,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范”。
就在兩年前的這一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個一以貫之”。其中之一,就是“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zhàn)要一以貫之”。
謹慎之心,就是要始終保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著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就是在某項工作、某項事業(yè)取得進展的時候,不沾沾自喜,不放松懈怠,不故步自封,而是一鼓作氣、一以貫之,直至取得最后勝利。
對照當前的疫情防控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重任,“謹慎之心”的分量,掂得出來。
“謹慎”二字,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思想傳承中是有淵源的。1945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致開幕詞時說,“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四年后,1949年3月,他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著名論斷——“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一個生于憂患、成長于憂患、壯大于憂患的政黨。“謹慎之心”,是我們黨的傳家寶。
黨的十八大以來,底線思維、憂患意識、問題導向,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diào)的——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他在“7·26”重要講話中強調(diào),要“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一開篇,他就強調(diào),“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

在2018年1月的那次開班式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說,“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2018年12月,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他在充分總結了輝煌成就、寶貴經(jīng)驗之后,話鋒一轉,強調(diào)“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