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派”和建制派、泛民“三分天下”?并沒有
環(huán)球時報:最近香港的局勢似乎反映出香港青年中“本土派”的崛起,是這樣嗎?香港的政治格局和社會將受到什么影響?
劉兆佳:過去,香港只有建制派和一些所謂“主流民主黨派”,后者的主張相對比較溫和,不會采取很激烈的行動,還算有點規(guī)矩。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他們身邊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力量,主要以年輕人為主,這些人提出更激進的主張,比如“港獨”“公投自決”,還采取激烈的暴力行動,甚至沖擊中央駐港機構,這些都是“主流民主黨派”不會干的事情。
但是,在目前香港的政治體系里,我還沒有看到有激進的“本土派”可以和建制派、泛民“三分天下”的現(xiàn)象,立法會、區(qū)議會里邊代表“港獨”、極端激進分離主義的人也不多。當然,年輕人當中有這種激烈言行的人在增加,尤其在“連登”等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但他們是否已經(jīng)形成一股明顯的政治力量,我有疑問。
有一個問題的確需要注意。這些激進“本土派”可以左右部分現(xiàn)有政客、黨派的一些行為,因為后者需要爭取支持。所以,我們看到一些老牌反對黨被迫走向激進化,他們變得不敢跟暴力割席,因為怕得罪那些人,但他們的激進程度又不能滿足這些人的要求。
以本次區(qū)議會選舉為例,出現(xiàn)了一些候選人既不是公民黨,也不是民主黨,甚至沒什么組織,還參與過街頭暴力示威的情況。這意味著反對派的組成越來越復雜。不過,我們也不要把這個激進化趨勢看得太嚴重,因為中產(chǎn)階級中有一批所謂“開明自由派”,激進勢力也不敢太得罪他們。
環(huán)球時報:從5年前的非法“占中”到今年的“修例風波”,反對派不斷宣揚“公民抗命”“違法達義”等理論。這一邏輯未來是否會反噬他們自身?
劉兆佳:其實現(xiàn)在這些暴力行為已經(jīng)引起一些主流反對派的擔憂,問題是該用什么方式去反對。過去幾個月,暴力程度不斷上升,實施暴力行為的年輕人年齡越來越小,現(xiàn)在很多香港人心里有怨氣,這種情況下,有些市民會比較容易同情暴力實施者,不喜歡也不愿意過多譴責,特別是當暴力對自己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時,他們勉強予以容忍。但是,如果暴力持續(xù)不停,恐怕就會有更大的反效果,引起港人對暴徒越來越大的反感,也將切實影響反對派日后的選情。
要讓香港年輕人明白,他們需要“緊急補課”
環(huán)球時報:您對一些人所聲稱的“民意”怎么看?
劉兆佳:我覺得有一些香港人誤認為北京有意削弱香港的高度自治或蠶食香港的人權自由,所以產(chǎn)生了一種不必要的恐懼。也正是這種恐懼,讓一些年輕人違反法律,損害自己的安全和前途去“捍衛(wèi)”香港高度自治,這也能解釋為什么一些明明享受安穩(wěn)社會的老人會縱容甚至同情這些年輕人的暴力行為。未來,我們需要盡可能地消除這些誤解,盡管這個過程可能很難。
環(huán)球時報:鑒于您提到的這種誤會或反彈,未來特區(qū)政府以及建制派該如何更有智慧地推進國民教育等議程,既加強香港與內(nèi)地的融合,又不至于引發(fā)波折?
劉兆佳:以國民教育為例,我的個人理解是,在香港推行的國民教育主要是歷史教育,希望港人多了解中國歷史,從而增加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另外,也希望港人多了解國家發(fā)展取得的成就,了解國家發(fā)展可以為香港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從本質(zhì)上來說,國民教育其實是一種國情教育。
事實上,中央從沒有想要強迫港人愛共產(chǎn)黨,這不是國民教育等議題的重點,中央只是要求香港不得采取行動和中央對抗,侵犯國家利益。但問題是,推行過程中沒能把這些內(nèi)容解釋清楚,于是國民教育就被一些人歪曲為“政治教育”“洗腦教育”等。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時,沒說要所有香港人都愛黨,而是說要保持香港原有的制度、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包括他們對一些西方文化的認同。這樣一可以讓香港人安心,二是香港還能繼續(xù)成為一個西方文化主導的地方,這樣香港才能扮演連接國家與國際通道的獨特角色。
我想將來一方面是要把政策闡釋清楚,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從實用主義甚至功利主義出發(fā),讓香港年輕人明白,他們要的發(fā)展機會可能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內(nèi)地和亞洲國家,他們需要緊急補課,增加對內(nèi)地和亞洲的了解,否則,怎能抓住機遇?
環(huán)球時報:香港特區(qū)高等法院日前裁定《緊急法》部分條款不符合基本法,隨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fā)表了針對性談話。25日,特區(qū)政府就此向高等法院上訴庭提出上訴。您認為,在司法領域的斗爭是否也會更加激烈?
劉兆佳: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表態(tài)進一步說明,國家越來越從國家和政權安全的角度來思考香港問題,尤其在內(nèi)外勢力策動動亂、挑戰(zhàn)國家主權和爭奪香港管治權的形勢下,全國人大常委會或許會進一步澄清中央的權力。
回歸以來,全國人大釋法僅有五次,但香港的法院幾乎每天都在釋法。我認為,高院最近的裁決引發(fā)軒然大波,正好可以讓中央將釋法權力清晰化,中央可以考慮把人大釋法常態(tài)化,以此糾正一些不符合基本法或“一國兩制”的東西,保證“一國兩制”的全面準確實施。當然,人大釋法常態(tài)化可能會引起某些反彈,一些人打著中央“剝奪香港司法獨立”的旗號繼續(xù)對抗,圍繞法律的斗爭肯定會越來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