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佳美(左)在給貧困山鄉(xiāng)的學生們上英語課。潘夢陽攝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志青年鏗鏘有力的誓言和斬釘截鐵的行動。在當時的大學生中流傳著這樣的話:畢業(yè)不去“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報志愿要報“新西蘭”(新疆、西藏、蘭州)。
1962年8月4日,《中國青年報》頭版頭條發(fā)表了我采寫的消息“愉快服從分配 好兒女志在四方——北京廣播學院播音專業(yè)畢業(yè)生即將去西藏等地工作”。當時,我是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編采專業(yè)的大二學生,也是《中國青年報》的通訊員。當我得知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播音專業(yè)第一期應屆畢業(yè)生就要奔赴西藏、新疆、內(nèi)蒙古、福建、貴州等地參加播音工作了,非常感動,遂對他們進行了深入采訪。
全班27名畢業(yè)生,大部分人的家在北京。然而,當時迫切需要播音員的是各地人民廣播電臺,尤其是邊疆。同學們?nèi)绾螌Υ??他們紛紛表示?ldquo;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個人志愿可以有3個、5個,但黨的需要是最好的一個,也是我最后選定的一個”。
他們把對待畢業(yè)分配當作是和平建設時期對自己的一次考驗。張忱同學說:“口號易喊行動難,只有口號和行動相一致才有價值。”張萬忬聽到被分配到福建的消息,在教室里興奮地嚷著:“我到福建前線!我到福建前線!”當張振岑知道自己將是西藏人民廣播電臺的第一個男播音員時,簡直變成了一個“西藏迷”。他抓緊時間看完了《西藏大事記》《今日的西藏》等書,又忙著翻閱最近幾個月的《西藏日報》并作了筆記。同學問他:“這是干啥?”他笑著說:“積累資料,熟悉當?shù)仫L土人情,這樣心里就有底了。”于是同學們紛紛效仿,讓圖書管理員摸不著頭腦:怎么最近的《西藏日報》《新疆日報》《內(nèi)蒙古日報》等邊疆報紙成了熱門,居然出借一空?當然,畢業(yè)生中的一些人因遇到家庭的阻攔、戀人的不理解引起過思想上的波瀾,但他們最終還是堅定了信念: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一番事業(yè)!
1964年夏,我聆聽了周恩來總理對高校應屆畢業(yè)生語重心長的教誨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興奮地在日記中寫下了“院子里練不出千里馬,花盆里長不起參天樹”的言志詩。畢業(yè)前夕,當我得知剛成立不久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急需人才時,便義無反顧地報了志愿:第一去西藏,第二去寧夏。由于身體原因,我被分配到寧夏。
離校前,我重讀了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和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并大量翻閱《寧夏日報》,想對寧夏多一點了解。人還沒到寧夏,我的心早就飛到了寧夏。
坐上由北京開往大西北的火車,眼望廣闊蒼茫的北國大地,我情不自禁地黙誦著賀敬之的詩《西去列車的窗口》:
在這樣的路上,這樣的時候,
在這一節(jié)車廂,這一個窗口——
你可曾看見:那些年輕人閃亮的眼睛
在遙望六盤山高聳的峰頭?
你可曾想見:那些年輕人火熱的胸口
在渴念人生路上第一個戰(zhàn)斗?
我感到自己就是那詩中的主人公,一股豪情從胸中油然升起,下定了獻身西北邊陲的決心。當時,我21歲。
1964年9月至1967年春,我先下鄉(xiāng)勞動鍛煉,和農(nóng)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與他們建立了感情,也掃掉了身上的驕、嬌二氣。
1968年到1980年,我在寧夏人民廣播電臺當記者、編輯、農(nóng)村節(jié)目負責人。1981年至2002年,我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寧夏記者站任記者、站長,一直到退休。幾十年來,我采寫了幾千篇稿件,其中100多篇榮獲全國及國家民委、廣播電視部等相關部門的獎項。我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先進個人、寧夏十佳記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榮譽,被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
在采訪中,支寧知識分子的情況及其突出人物是我關注的焦點之一,并為之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經(jīng)歷。1981年10月14日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國聯(lián)播》節(jié)目播出了我采寫的《以祖國的需要為志愿——兩萬名外地大學中專畢業(yè)生扎根寧夏》一文。該文后來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刊載。
令我十分欣慰的是,“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精神正在被當代青年所傳承。如今,成千上萬的大學畢業(yè)生、在讀碩士生響應號召,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支教、扶貧,用心智和汗水書寫他們最美的青春。
跨入21世紀,我在寧夏采訪了從上海復旦大學來支教的在讀研究生李佳美。她對我說:“能夠站在祖國需要的最前列,我覺得非常驕傲。在這里,自己的人生很有價值,面對學生們的提問,會逼著自己學成一個知識面廣的人。當學生們說‘以后要成為老師那樣的人’,我特別開心。”
“站在祖國需要的最前列!”這是扶貧、支教的志愿者李佳美發(fā)自肺腑的心聲,也是有志青年的共同心愿。
窗外,雨后的彩虹架在大山之巔,分外燦爛。我想,李佳美和她的伙伴們不就是飛進大山的彩虹嗎?我們與祖國的關系,就如同彩虹與太陽、水珠與江河、小草與大地,一刻也不能分割?。ㄗ髡邽橹醒肴嗣駨V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寧夏記者站原站長,高級記者潘夢陽)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11月09日 第 05 版)
(我和我的祖國(32)·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