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鋰電池的前世今生——諾貝爾化學獎獲獎研究解讀
參考消息網(wǎng)10月11日報道 美媒稱,鋰電池改變了世界,而且才剛剛問世30年左右。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與此密切相關(guān)的科學家。
據(jù)美國沃克斯網(wǎng)站10月9日報道,很有可能,你此刻閱讀此文所用的設備就是依靠鋰電池供電。鋰電池正在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它不僅為我們口袋里的科技產(chǎn)品供電,而且為電動汽車、有時還為住宅供電。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qū)工程學教授約翰·古迪納夫、美國賓厄姆頓大學化學教授斯坦利·惠廷厄姆與日本旭化成工業(yè)公司化學家吉野彰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91.3萬美元)的獎金。
97歲的古迪納夫成為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他還沒退休。
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這三位科學家“為無線和無化石燃料社會創(chuàng)造了適當?shù)臈l件,為人類帶來了最偉大的福祉”。因此,他們實至名歸。
但是,他們并非以合作的方式完成了發(fā)明,而是在各自崗位上不斷完善彼此的成果而取得成功的。
正如諾貝爾獎委員會所言,鋰電池的故事始于惠廷厄姆。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他是??松镜囊幻こ處?。面對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石油短缺問題,該公司投入人力財力研制充電電池。當時的充電電池體積大、笨重,而且輸出功率太低。
惠廷厄姆考慮用鋰元素制造一種新型電池。鋰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輕、最易起化學反應的元素之一(容易失去電子)。但是,這些讓鋰成為電池理想選擇的特性也讓它不夠穩(wěn)定,容易著火。惠廷厄姆成功研制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鋰電池的前身。但是,這種電池有點危險,很容易爆炸。當石油危機逐漸平息時,??松静辉僦匾曄嚓P(guān)研究。
然后,到了20世紀80年代,古迪納夫采用了這種設計并加以改進,重新設計了電池的陰極,將電池輸出功率從2伏增加到4伏。但是,電池仍然有點危險,因為陽極的鋰仍然可能著火。
這就要說到吉野彰了:他重新設計了電池的陽極,用碳包住鋰。這樣一來,電池就安全了,鋰不會再發(fā)生危險的反應了。
諾貝爾獎委員會解釋:“隨后,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查遍了元素周期表,試圖研制出更好的電池,但是迄今尚無人成功發(fā)明比鋰電池容量更大、電壓更高的電池。”
因此,電池還有很大改進空間。為了實現(xiàn)電池儲存更多可再生能源的目的——足以滿足美國全部能源需求并幫助我們徹底擺脫化石燃料——必須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電池的價格也必須降低。
2017年,古迪納夫曾告訴《紐約時報》記者:“當今社會,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要戒除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如果我們能生產(chǎn)出與內(nèi)燃機汽車一樣便捷而價廉的電動汽車,我們就能實現(xiàn)公路上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他仍在努力探索下一代電池。
但就目前而言,鋰電池仍然是打造零碳排放未來的最重要支柱之一。
(2019-10-11 16: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