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做一朵花吧
“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
在為中國的未來做了那番暢想之后,方志敏想起了他自己的命運:
“假如我還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為中國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瘞骨的地方,或許會長出一朵可愛的花來,這朵花你們就看作是我的精誠的寄托吧!
“在微風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點頭,那就可視為我對于為中國民族解放奮斗的愛國志士們在致以熱誠的敬禮;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搖擺,那就可視為我在提勁兒唱著革命之歌,鼓勵戰(zhàn)士們前進啦!”
在這里,以及在全文中所有的地方,方志敏都沒有把自己擺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他很果斷地說,如果能使中國民族得到解放,他“又何惜于這一條蟻命!”
近代以來,吸收了馬克思主義原理的許多仁人志士,都不把自己擺到一個很高的位置。方志敏自比野花,魯迅自比野草,沒有人認為他們真的就是野草野花,但他們首先把自己放到了那樣一種位置,這種深厚的普通人意識,貫穿于共產(chǎn)黨人爭取民族獨立與國家強盛的過程中。
在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發(fā)現(xiàn),要爭得中國的解放,必須啟發(fā)中國普通大眾的覺悟,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身上的力量。
要動員民眾的主人翁意識,知識分子自己就不能再是一個傳統(tǒng)士大夫,也不能是一個到羊群里啟蒙的先知,只有打掉自己高高在上的東西,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祖國母親的孩子,為兄弟姐妹的悲歡感同身受,才能跟民眾真正結合起來。
所以這百年來許許多多英雄人物,都把自己視作沒有姓名的野花野草,他們不準備做享有者,而準備做奉獻者,他們貼近大地,生于大地,死后又歸于大地,這是一種大地的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