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記者 白云怡 陳青青】編者的話: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風云跌宕。這70年,香港社會同樣經(jīng)歷滄桑巨變。兩者之變息息相關(guān),有互相扶持,更有相得益彰。在10月1日國慶節(jié)到來前夕,《環(huán)球時報》記者對話老中青三代香港人,聽他們回憶與祖國共同走過的點點滴滴。他們的成長和生活背景迥異,但都是中國過去70年風云事件或特殊時代的親歷者。從他們的講述中,我們能夠看到幾個時代香港與內(nèi)地之間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更能感知那種永遠無法割舍、血濃于水的情懷。
偷偷收聽開國大典的抗日老戰(zhàn)士回望1949——
“我們香港終于也有祖國保護了”
談及香港奮斗和解放的歷史,曾參與過抗日戰(zhàn)爭、親歷過從新中國成立到香港回歸半個世紀風云的香港老戰(zhàn)士林珍,或許是最具發(fā)言權(quán)的人之一。1941年底,在日本徹底攻占香港時,林珍年僅6歲。兩年后,她加入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為抗日隊伍中的“小鬼通信員”。“一個小女孩,挎?zhèn)€籃子跑跑跳跳,別人不會懷疑”,利用年紀小不易被察覺的優(yōu)勢,林珍在游擊隊之間傳送情報。
當時,年幼的林珍不懂什么“反法西斯斗爭”“民族獨立”之類的大義,只是覺得自己為保衛(wèi)香港盡了一份力。“那時我就常想,要是有一個祖國保護我們就好了,香港人就不會再受欺負了。”林珍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回憶說,在戰(zhàn)爭和動蕩的年代,失去祖國庇護的香港人是“最受難的”,不僅在“日據(jù)”時期飽受日本人欺凌,港英當局也禁止一切含有民族獨立色彩的進步活動,連在晚上教工廠女工讀書識字都會受到嚴厲懲罰。
 林珍(右二)和家人的合影,拍攝于1950年,她的父母、兄姐都是抗日者。
林珍(右二)和家人的合影,拍攝于1950年,她的父母、兄姐都是抗日者。
那時的林珍和許多港人一樣,日夜期盼著北方勝利的消息。“在我就讀的中學,一直有很愛國很進步的老師,他們偷偷給我們講北方解放戰(zhàn)爭的形勢,用收音機給我們放遼沈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的歌曲,甚至教我們毛主席的詩詞‘百萬雄師過大江’。但在當時港英當局統(tǒng)治下,這一切都只能悄悄在暗中進行,而我們每一天都在心里默默卻熱切地期盼著最終勝利的消息。”林珍說。
林珍至今還記得1949年10月1日那天,老師悄悄帶著她和其他同學去了當時香港的華僑酒店。“那時沒有電視,他就拿了一臺小收音機,和我們一起收聽開國大典的消息。在毛主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那一刻,大家一下子跳了起來,又喊又叫,隨后哭成一片。那是難以言說的高興。很多人流著淚說,‘我們不僅打贏了日本鬼子,竟然還成立了自己的國家!從此以后,我們香港終于也有祖國保護了!’”今時今日,向《環(huán)球時報》記者回憶起這一切時,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幾度哽咽。
然而,當時的香港仍在港英當局治下,祖國的保護對于大多數(shù)港人來說遙遠而模糊。于是,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后,林珍選擇北上求學、工作,而當她再回到香港,已是1995年。林珍在那一年決定返港,一是出于落葉歸根的樸素心愿,二是希望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親眼見證香港回歸祖國的瞬間。作為當年東江縱隊最小的成員,她還聯(lián)系了所有健在的香港抗日老兵,跟散落于各地的他們在香港集合,共同迎接回歸的大日子。
“1997年7月1日,我們400多老戰(zhàn)士一起在香港北區(qū)的大會堂收看回歸儀式。時隔半個多世紀,許多人已去世,活著的人也都一直沒機會再見,可是我們這么多年一直盼著同一件事情,那就是(香港)回歸祖國。所以當看到英國國旗降下、中國國旗升起的那一刻,我們的眼淚止都止不住。”談到這里,林珍再度泣不成聲。
“那天不知道為什么,大會堂里少了音響,國歌放不出來。后來我們400人齊聲高歌,一起唱完?;叵?0多年前,我們正是唱著《義勇軍進行曲》為自己擺脫奴役、爭取民族獨立而努力打氣,現(xiàn)在我們終于唱著這首歌等到了這一天。那真是電影也拍不出的場面。”林珍感慨道。
回望大半個世紀的跌宕起伏和悲歡離合,林珍有時仍覺得香港能有今天好似做夢一般。用她的話說,倘若沒有新中國的成立、發(fā)展和崛起,香港將不可能回到祖國懷抱和實現(xiàn)命運自決的夢想。“過去70年,香港每一刻都在分享著祖國的驕傲和榮光。”林珍說。
第一代港商追憶改革開放——
“希望他們能成為接力者”
在中國改革開放這段波瀾壯闊的歷程中,港商書寫下的是格外濃重的一筆。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毗鄰香港的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讓許多香港商人看到了機遇。他們第一時間帶著資金、技術(shù)將制造業(yè)北移,從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開始,向珠三角其他地區(qū)邁進,參與締造了后來的經(jīng)濟奇跡。
梁偉浩正是率先北上的港商之一,在珠三角,他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東莞表業(yè)的啟蒙者”。當時,梁偉浩和其他港商一樣,不希望受制于香港有限的土地和工人短缺導致的成本上漲,在東莞興辦鐘表公司,并陸續(xù)將相關(guān)產(chǎn)業(yè)鏈條從香港全部搬到東莞。

1995年,梁偉浩(右一)陪同美國泰梅克斯公司(TIMEX)總裁Mike Jacobi 訪問東莞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