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彌新的民族精神,感召億萬人民的不懈奮斗
“啊,功名深藏,初心永恒;啊,英雄無悔,天地有情”……近來,一首關于老英雄張富清的原創(chuàng)歌曲紅遍網絡,吸引億萬網民的點擊學唱。
這位95歲的老人,為了建立新中國九死一生,60多年深藏功名,把余生都獻給了人民。
何謂英雄?張富清用生命作答。
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脊梁,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
翻開史冊,崢嶸的革命戰(zhàn)爭歲月留下無數光輝的名字:楊開慧、方志敏、趙一曼、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楊靖宇、趙尚志、左權……正是這些中華優(yōu)秀兒女,用鮮血和生命將新中國的旭日托起。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1964年10月16日,一顆巨大的蘑菇云在戈壁灘上升起,為曾經飽受侵略的中國鑄起了盾牌。2年零8個月后,另一顆更為巨大的蘑菇云騰空而起。
從此,新中國在世界力量版圖上真正有了一席之地。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
奇跡從來不會從天而降。在這項偉大成功的背后,是一群人不計一切的犧牲與奉獻。
一次實驗失敗后,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鄧稼先一個人走進荒漠,找到那塊散發(fā)著射線的東西,用手捧著,走了出來。
癌癥的魔影從此侵入他的體內,愛國的壯舉卻刻進了國人的記憶。
深深流淌于血脈的家國情懷,迸發(fā)出不甘人后的奮斗,傳揚著獨立自強的精神。
深秋時節(jié),塞罕壩林場藍天白云,層林盡染。
誰能想到,半個多世紀前,這里是一片荒僻苦寒之地。三代林場人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百萬畝人工林海。
“塞罕壩的樹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它就是我們中國人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象征。”手捧聯(lián)合國“地球衛(wèi)士獎”,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劉海瑩說。
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塞罕壩精神……正如一條綿延不絕的精神紐帶,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連接起中國的昨天、今天、明天。
帶著開辟天路的豪情,青藏鐵路穿梭于世界屋脊之上;帶著探尋月宮的浪漫,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帶著遙望九天的夢想,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向宇宙張開“超級天眼”……
70年春華秋實,走進新時代的中國厚積薄發(fā),正在展現氣勢如虹的自強與自信。
從白山黑水間的廣袤油田到中原大地上的滾滾麥浪,從互聯(lián)互通的“一帶一路”到通達未來的自由貿易區(qū)……不斷刷新的中國巨變背后,正是民族精神積厚成勢的豐碩成果。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包含278名個人和22個集體的“最美奮斗者”建議人選公示——
守島衛(wèi)國的王繼才、至誠報國的黃大年、英雄機長劉傳健、充實天下糧倉的袁隆平、扎根鄉(xiāng)村教書育人的劉芳、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
他們是70年來各地區(qū)各行業(yè)各領域涌現出來的英雄模范人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者。
幸福源自奮斗,成功在于奉獻,平凡造就偉大。“最美奮斗者”的故事,就是一部新中國70年篳路藍縷的奮斗史。
“中國日新月異,每天在高樓大廈中穿梭忙碌的人們更需要精神上的歸屬感和價值觀上的認同。”幾年前,“85后”女孩史逸嬋留學回國后放棄外企的高薪工作,選擇成為一名基層黨群工作者。
如今,在上海靜安區(qū)的黃金商務地段,史逸嬋負責管理的黨建平臺“白領驛家”已經擁有6萬多名忠實粉絲。通過組織“帶著黨旗去旅行”定向越野等創(chuàng)新行動,她越來越堅信,偉大的事業(yè)需要精神去引領、去凝聚。
從扶危濟困、社區(qū)治安巡邏、撿臟護綠等傳統(tǒng)活動,到“愛心助空巢”“社區(qū)心目影院”“智能手機培訓”等新項目,在我國第一個社區(qū)志愿者組織發(fā)祥地——天津市和平區(qū)新興街朝陽里社區(qū),鄰里守望、助人自助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1988年初,朝陽里的13名志愿者自發(fā)組成義務包戶服務小組,如星星之火點亮了社區(qū)志愿服務。31年來,志愿者們用友愛傳遞友善,用互助匯聚力量,志愿精神在這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