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完這份報告10天后,沈澤民病逝。
正是因為有信念如山、初心不改的革命精神,像吳光浩、吳煥先、沈澤民一樣的革命烈士們,才會堅持斗爭到底。大別山的革命火種也因此被保存下來。

△這是松柏掩映下的無名烈士墓區(qū),建于2014年。土地革命時期,人口不足10萬的新縣,先后有5萬5千人為革命獻身。盡管名字無人知曉,但功勛永垂不朽。(央視記者潘巍 王波濤拍攝)
02
鄂豫皖蘇區(qū)紅旗為何屹立28年不倒?>>
站在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紀念堂門口,可以遠眺到對面英雄山上的“紅旗飄飄”主題雕塑。雕塑高28米,象征著鄂豫皖蘇區(qū)28年紅旗不倒。

△在這座主題雕塑上,能清楚看到上面的8面紅旗,分別代表從鄂豫皖蘇區(qū)走出的8支紅軍隊伍: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紅十一軍、紅一軍、紅十五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八軍。(央視記者潘巍 王波濤拍攝)
從1921年黃麻起義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28年間,鄂豫皖蘇區(qū)武裝斗爭不斷,革命紅旗始終高高飄揚在大別山上。是什么原因,能讓鄂豫皖蘇區(qū)的紅旗28年不倒、火種28年不滅呢?坐落在英雄山下的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提供了答案。這里也正是習近平在新縣考察調研的第二站。

△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博物館前英雄廣場的主題雕塑《啟航新長征》。
△這是博物館序廳名為“紅色大別山”的漢白玉浮雕,再現(xiàn)了大別山的激蕩歲月。(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這座博物館保存著大別山四度輝煌的歷史故事。
從土地革命初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到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的鄂豫皖邊游擊根據地,再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據地,最后到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實現(xiàn)解放戰(zhàn)爭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的偉大轉折,大別山的四度輝煌見證了中國革命的不平凡歷程。

△這是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使用過的印章。(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中國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土地法令草案》于1931年11月7日至20日開會討論通過,1932年初傳達到鄂豫皖蘇區(qū)后,紫云區(qū)二鄉(xiāng)蘇維埃秘書方思歸將其書寫在一面青磚墻壁上。視頻展現(xiàn)的就是87年前的那一面墻壁,1998年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30萬人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qū),發(fā)動了全面內戰(zhàn)。中原軍區(qū)主力軍部隊突圍后,大別山區(qū)游擊隊在異常惡劣的形勢下,堅持開展游擊戰(zhàn)爭。劉名榜就是其中一員。

△劉名榜(1902-1985),河南新縣人。當年的大別山區(qū)游擊隊隊員。新中國成立后,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