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倪雯冰
他的探險經(jīng)常會遇到危險。正是在麻葉洞中,才走了幾百米,空間越來越狹窄,他只能一手拿著火把,一步一挪地往前爬,由于空氣流通不暢,差點因此窒息。
有人做過考證,徐霞客去的地方往往荒無人煙,只能靠徒步跋涉。旅店是沒有的,常常粥都喝不上。在三十年的游歷中,三次遭遇強盜、數(shù)次絕糧,差點餓死在深山。
可是,無論如何艱難,如何風餐露宿,他從來沒有選擇放棄。
有時候,讓一個人充滿勇氣,只需要一樣東西就夠了,那就是美好的信念。徐霞客做的,正是他喜歡的事情。
從第二階段旅行開始,他養(yǎng)成了“寫日記”的好習慣:不管行程多艱苦,晚上總要找機會記錄下旅途的所見所聞,日復一日,不曾間斷,后來取名《徐霞客游記》。
氣象的千變?nèi)f化,山川樹木的千姿百態(tài),都在書里出現(xiàn)過。它不僅是地理巨著、科學巨著,也是一部難得的文學佳作,在國內(nèi)外具有深遠的影響,曾被稱為“古今游記之最”。
四
大約1636年,徐霞客踏上人生中最后一次波瀾壯闊的旅程。
這回,他多了一個伙伴:南京迎福寺僧人靜聞。靜聞一直想把自己用血抄成的《法華經(jīng)》送到雞足山悉檀寺。雞足山在云南,當年比較荒涼,交通基本只能靠走。靜聞聽說徐霞客打算出游,便跑來要求同行。
倆人還算投緣,一路相談甚歡。但當他們來到湖南時,在湘江上遇到一伙強盜,徐霞客僥幸躲過一劫,靜聞沒那么幸運,為了保護經(jīng)書文稿,混亂中被砍了好幾刀。
靜聞本來體質(zhì)就不太好,又受了刀傷,勉強堅持走到廣西,就圓寂了。他留下遺愿:若死,可以骨往。
徐霞客放聲痛哭:我答應你。
料理完靜聞的后事,他背上靜聞的骨灰出發(fā)了。按照兩人之前劃定的路線,到達廣西后,接下來要進入四川,最終抵達云貴。
路上,徐霞客窮到幾乎路費都拿不出,為了省錢想盡辦法:沒有住處,廢棄的房子也能湊合一晚,實在不行露宿荒野;找不到飯館,就吃干糧,再薅一把野菜,喝一口山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