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茫茫騰格里沙漠的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央廣網(wǎng)發(fā) 蘭州鐵路供圖)
給荒漠套上“緊箍咒”
一切要從1957年講起。
起初,這一特殊地段,造就了一支特殊的隊(duì)伍——清沙隊(duì),只要一聽到巡線工說有積沙,大家穿上衣服抄起鐵鍬就走,半夜搶險是常有的事。
但這總歸不是長久之計(jì)。
他們便嘗試一種名為“平鋪式沙障”的固沙法:在沙丘緩坡上鋪一層麥草,在麥草上再壓一層沙,用水澆濕??蓜倓倝荷先サ臐裆常Q劬透闪?,沙子會順著孔隙鉆到麥草底下。若遇上大風(fēng),鋪好的沙障一夜間就被沙子掩埋了,麥草便被刮得四處亂飛。
“麥草方格的出現(xiàn)是個偶然。”張克智回憶,在固沙治沙初期,嘗試過卵石鋪面、瀝青拌沙等固沙方式,但一場大風(fēng)過后,都被掩埋殆盡。一天,職工們正在休息,隨手撿起了駝隊(duì)灑落下的一捆麥草,便用鐵鍬把這團(tuán)麥草深深插進(jìn)沙子里。大風(fēng)過后,其他種下的草本植物悉數(shù)被黃沙吞噬,唯獨(dú)這捆麥草挺立在沙丘之上。
一棵柔弱的麥草,抵不住一陣風(fēng),卻為包蘭鐵路擋住了流沙。
此后,他們受到啟發(fā):在黃沙上扎上一米見方的麥草格子,沙子就會被鎖住手腳。再在其間種上沙蒿等固沙植物,引黃河水加以灌溉……就此,騰格里沙漠“被迫”退到距城區(qū)25公里處。
采訪當(dāng)天,記者跟隨工作人員找尋當(dāng)年的治沙點(diǎn),踩著沙子,蹚過草地和灌木叢,走了半小時不到,就感到腳步凝滯,“你們現(xiàn)在走的便道都是我90年代才修的,那時沙坡頭沒有公路,后來在鐵路旁邊,就墊了點(diǎn)石子,也要走上個把小時。”張克智和治沙人肩扛一大捆高過人頭的麥草,7月初到8月底,每天四五點(diǎn)就出發(fā),沙漠深處70度的地表溫度,熱得燙腳,午時就著沙子吃餅子,一天就耗在那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