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在唐代就是皇家寺院和舉世聞名的佛教圣地。據(jù)史書記載,唐高祖李淵賜名“法門寺”,每30年開塔一次,將佛指舍利送至長安或洛陽由皇帝親自供奉,先后有8位唐朝皇帝供奉過佛指舍利。公元874年,唐王朝完成最后一次供奉后,佛指舍利連同數(shù)千件唐皇室稀世珍寶一同被封入地宮。
法門寺博物館館長姜捷表示,佛祖真身舍利被分散到世界各處供奉后,絕大部分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不知所終。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從北魏時期就有記載,近年來的研究已基本摸清舍利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歷史脈絡,它的真實性、唯一性奠定了在佛教界無可比擬的地位。
據(jù)了解,自唐塔地宮文物出土以來,法門寺佛指舍利先后赴泰國、韓國等國家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qū)供奉瞻禮,所到之處,四方信眾無不叩首恭迎,頂禮膜拜。

這是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銀棱髹漆平脫鎏金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資料圖片)。新華社發(fā)(法門寺博物館提供)
秘色瓷問世,破解中國陶瓷史上千年之謎
當考古學家走進地宮時,首先看到的并不是佛指舍利,而是滿地的銅錢、金銀寶器和絲織衣物。據(jù)統(tǒng)計,除佛骨外,法門寺地宮還出土了以下文物:金銀器121件,琉璃器20件,瓷器17件,珠寶等400件(顆),石質文物12件,漆木器及雜件19項,絲織品及衣物700多件,以及數(shù)萬枚銅錢。在地宮甬道內發(fā)現(xiàn)的“監(jiān)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yǎng)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石碑,詳細地記錄了封存物品的名稱、物主、規(guī)格、材質等。
得益于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文物,近年來我國在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開創(chuàng)性成果。其中,秘色瓷的出土破解了我國陶瓷史上的千古謎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