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旅游觀察】暑期親子游,距離快樂有多遠
8月,河北迎來暑期游客流量最高峰。根據在線旅游平臺數據,在河北旅游的人群中,親子游群體占比達25%(帶學生占比為17%,帶學齡前兒童占8%)。隨著越來越多80后、90后為人父母,帶孩子出游開闊眼界已成一種熱潮,親子游市場日漸火爆。途牛旅游網近期公布部分暑期旅游數據顯示,今年暑期,00后及10后的青少年和兒童在暑期出游客群中占較大比重。
即將過去的這個暑期,各大旅行機構推出眼花繚亂的親子游項目,為家長和孩子們出游提供了更多選擇。與此同時,對于親子游服務和體驗的“吐槽”之聲不絕于耳。人們到底需要怎樣的親子游?《工人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親子出游已成潮流
北京80后媽媽趙茜是典型的親子游大軍中一員,孩子今年4歲,過去兩年節(jié)假日,她都帶孩子出游。每次出發(fā)前,她都會在媽媽群和各大在線旅游平臺中查看是否有推薦的親子游產品,“現在生活節(jié)奏快,平時工作忙沒時間,就希望利用節(jié)假日多陪陪孩子;加上我們感覺孩子從小多出去走走可以開闊眼界,親子游產品的出現對孩子和家長都是不錯的選擇。”
《工人日報》記者從前期對部分業(yè)內人士的訪問中了解到,中國親子游市場萌芽于1998年,那時旅行社與院校合作開展以英語學習為主的修學活動。2014年至今是中國親子游市場快速發(fā)展時期,越來越多的家庭帶孩子出門旅游,各大旅游企業(yè)紛紛入駐親子游行業(yè),親子游市場崛起。中國旅游研究院提供的2018年暑期出游預訂信息顯示,親子家庭游成為主力軍,占比達58%。
酒店舒適程度、旅游線路的強度和游樂性、性價比等是趙茜在選擇親子游線路時首要考慮因素,她對《工人日報》記者說:“孩子還小,所以常會選擇周邊游、短途游,孩子開心、家長省心最重要。”
趙茜的話說出很多家長的心聲。驢媽媽網發(fā)布數據顯示,假期碎片化使得親子游消費者更傾向周邊旅游,占比超60%,其次為出境游和國內長線游。出游方式上,由于帶孩子出游,省心省力成為父母首選。為此,周邊自駕游和長線跟團游成主流,超過75%的用戶選擇自駕至周邊景區(qū)酒店,享受周末;超過67%的親子游客在長距離旅游時選擇跟團游。
中國旅游協會親子游與青少年營地分會發(fā)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親子文旅市場規(guī)模已超10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guī)模有望達5000億元。對此,中商產業(yè)研究院調查認為,素質教育觀念、政策支持、人民對精神消費需求增強、父母與孩子情感溝通需求增強等因素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親子游市場的發(fā)展。
服務體驗良莠不齊
針對暑期親子游需求旺盛態(tài)勢,各大旅行公司紛紛推出相應套餐,比如途牛“瓜果親子游”針對5~12歲孩子,力推“親子+教育+旅游”。同程旅游的“快樂童心”親子游將兒童分為3~6歲和7~12歲兩個年齡段,設計不同內容。攜程開設親子游模塊。驢媽媽旗下的“驢悅”面向6歲以下,6~12歲,12歲以上三個年齡段孩子。
親子游行業(yè)迅猛發(fā)展同時,難掩痛點。寧珊是一個4歲孩子的媽媽。去年,她帶孩子前往西雙版納旅游。出發(fā)前,她本打算通過在線旅行平臺選擇親子游產品,搜索各大旅游平臺時,卻發(fā)現雖種類豐富,多家平臺內容大體相似,同質化現象嚴重。“一旦貼上親子游標簽,價格都不便宜,性價比并不高。”衡量再三,寧珊決定自己規(guī)劃帶孩子出游線路。
與寧珊不同,一些參加過親子游的家長旅行歸來后直呼后悔。不久前,深圳一位媽媽鄒女士在網絡吐槽親子游“血淚史”,深感“照片里都是騙人的”。受到大草原、蒙古包等美景照片吸引,鄒女士同孩子班上幾位家長決定帶孩子前往呼倫貝爾參加一個6日游項目。旅行結束后,他們才發(fā)現多個項目實際體驗與宣傳并不相符,住宿條件簡陋、床鋪無人收拾。因有孩子參與,鄒女士覺得實際行程的安全、定位也不符合預期。比如行程中安排的“擠牛奶”親子體驗活動中,每個孩子參與時間不到1分鐘,更沒有宣傳中的“家庭分組”和“深度體驗”。
